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7 20:07
在十一五规划中,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是区域发展的重点之一,它的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西部地区崛起都将发挥战略性作用。根据环渤海地区的区位条件和特点,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因地制宜的建设新型的经济区,使环渤海区域经济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对推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紧紧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热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探讨环渤海区域的比较优势,并试图提出协调发展机制,以打破区域经济发展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环渤海经济区比较优势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环渤海经济区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环渤海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分析
2.1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2.2 环渤海经济区与我国其他经济区的比较分析
2.2.1 综合经济实力的比较
2.2.2 经济增长源泉的比较
2.2.3 产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
2.3 环渤海经济区拥有的比较优势分析
2.4 制约环渤海经济区比较优势的因素分析
第3章 加快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加快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 韩士元,唐茂华. 天津经济. 2005(06)
[2]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 郭克莎. 国际经济评论. 2003(05)
[3]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 廖国民,王永钦. 经济研究. 2003(09)
[4]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 林毅夫,刘培林. 经济研究. 2003(03)
[5]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J]. 曾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03)
[6]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J]. 蔡昉,王德文,王美艳. 经济研究. 2002(09)
[7]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 李金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03)
[8]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J]. 林毅夫,刘培林. 经济研究. 2001(09)
[9]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 朱鸿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10]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 洪银兴. 经济研究. 1997(06)
本文编号:3704320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环渤海经济区比较优势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环渤海经济区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环渤海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分析
2.1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2.2 环渤海经济区与我国其他经济区的比较分析
2.2.1 综合经济实力的比较
2.2.2 经济增长源泉的比较
2.2.3 产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
2.3 环渤海经济区拥有的比较优势分析
2.4 制约环渤海经济区比较优势的因素分析
第3章 加快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加快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 韩士元,唐茂华. 天津经济. 2005(06)
[2]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 郭克莎. 国际经济评论. 2003(05)
[3]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 廖国民,王永钦. 经济研究. 2003(09)
[4]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 林毅夫,刘培林. 经济研究. 2003(03)
[5]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J]. 曾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03)
[6]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J]. 蔡昉,王德文,王美艳. 经济研究. 2002(09)
[7]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 李金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03)
[8]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J]. 林毅夫,刘培林. 经济研究. 2001(09)
[9]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 朱鸿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10]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 洪银兴. 经济研究. 1997(06)
本文编号:3704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70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