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6 14:52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一个体育大国的光辉形象在世界体坛坚定树立,但这一辉煌战绩也为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保持着原有快速并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8年奥运会我国在举国协力的条件下,我国体育健儿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然而,2008年以后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将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巩固我国在世界体坛杰出的奥运竞技地位,怎样才能在2012年奥运会上继续书写神话,进一步创造出优异竞技成绩以回报党和人民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关注和重视,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当前,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在以区域论为理论基础导向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完善,已初步建立起了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发展为一门相对较成熟的学科体系。我国学者对于本学科的研究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涉足此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从当前国民经济大系统的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这样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又相对不平衡的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得尤其的重要。然而,我国竞技体育空间结构布局的多样性及其复杂性也因此在这样的客...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竞技体育
1.4.2 区域
1.4.3 区域竞技体育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论证法
2.2.3 奖牌赋分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分析与讨论
3.1 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理论借鉴
3.1.1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3.1.2 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
3.1.3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3.1.4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3.2 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结构
3.2.1 明确区域体育发展的战略定位
3.2.2 审视区域体育发展的战略优势
3.2.3 寻求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机遇
3.2.4 确定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方针
3.2.5 制定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目标
3.2.6 确定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举国体制"面临时代的挑战
3.3.2 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尚需提高
3.3.3 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发展落后
3.3.4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3.4 历届奥运会六大区域竞技实力发展动态演变分析
3.4.1 项群得分类
3.4.2 得分类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3 评分类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4 测量类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5 制胜类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6 命中类(无防型)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7 命中类(无防型)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5 制定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3.5.1 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3.5.2 分阶段发展原则
3.5.3 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原则
3.5.4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竞技体育原则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从比较优势出发,构建特色区域竞技项目体系
4.2.2 加强区域间合作,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重心
4.2.3 拓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渠道,重视稀缺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致谢
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马太效应”之研究——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马太效应”现状及成因分析[J]. 张世林,张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2]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区域差异研究[J]. 陈颇. 体育文化导刊. 2009(01)
[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樊鹏华,杨兴权.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7(02)
[4]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 徐开春,梁金娜.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02)
[5]建构主义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 康冬,张鲲. 体育文化导刊. 2007(03)
[6]对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多维审视[J]. 唐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02)
[7]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 金玉,潘绍伟,彭杰,张吉祥,方明,李仪. 体育与科学. 2006(05)
[8]再谈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 夏书宇. 体育世界. 2006(09)
[9]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J]. 田麦久. 体育科学. 2006(06)
[10]奥运各项目群体等级区域竞技格局的演变[J]. 石刚强. 体育学刊. 2006(03)
博士论文
[1]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各等级项目群体的区域分工研究[D]. 罗智.北京体育大学 2004
[2]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D]. 宋全征.上海体育学院 2002
[3]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卫.北京体育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湖南省各等级项目群体的竞技实力研究[D]. 张海明.湖南师范大学 2009
[2]中国竞技体育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D]. 王乐.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我国竞技体育夏季奥运项目构成变化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海燕.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03699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竞技体育
1.4.2 区域
1.4.3 区域竞技体育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论证法
2.2.3 奖牌赋分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分析与讨论
3.1 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理论借鉴
3.1.1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3.1.2 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
3.1.3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3.1.4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3.2 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结构
3.2.1 明确区域体育发展的战略定位
3.2.2 审视区域体育发展的战略优势
3.2.3 寻求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机遇
3.2.4 确定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方针
3.2.5 制定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目标
3.2.6 确定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举国体制"面临时代的挑战
3.3.2 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尚需提高
3.3.3 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发展落后
3.3.4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3.4 历届奥运会六大区域竞技实力发展动态演变分析
3.4.1 项群得分类
3.4.2 得分类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3 评分类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4 测量类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5 制胜类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6 命中类(无防型)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4.7 命中类(无防型)项目群体区域竞技实力的变化情况
3.5 制定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3.5.1 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3.5.2 分阶段发展原则
3.5.3 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原则
3.5.4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竞技体育原则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从比较优势出发,构建特色区域竞技项目体系
4.2.2 加强区域间合作,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重心
4.2.3 拓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渠道,重视稀缺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致谢
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马太效应”之研究——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马太效应”现状及成因分析[J]. 张世林,张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2]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区域差异研究[J]. 陈颇. 体育文化导刊. 2009(01)
[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樊鹏华,杨兴权.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7(02)
[4]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 徐开春,梁金娜.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02)
[5]建构主义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 康冬,张鲲. 体育文化导刊. 2007(03)
[6]对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多维审视[J]. 唐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02)
[7]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 金玉,潘绍伟,彭杰,张吉祥,方明,李仪. 体育与科学. 2006(05)
[8]再谈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 夏书宇. 体育世界. 2006(09)
[9]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J]. 田麦久. 体育科学. 2006(06)
[10]奥运各项目群体等级区域竞技格局的演变[J]. 石刚强. 体育学刊. 2006(03)
博士论文
[1]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各等级项目群体的区域分工研究[D]. 罗智.北京体育大学 2004
[2]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D]. 宋全征.上海体育学院 2002
[3]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卫.北京体育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湖南省各等级项目群体的竞技实力研究[D]. 张海明.湖南师范大学 2009
[2]中国竞技体育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D]. 王乐.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我国竞技体育夏季奥运项目构成变化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海燕.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03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70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