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的市县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7 03:0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同落后的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为县级政府职权之间的不统一,即县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职责范围与其实际拥有的权力范围不一致。县级政府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受到行政层级体制的严重束缚,阻碍了经济效率的实现。同时,原有的市管县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使得市县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很大,也影响了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改革原有的市管县体制,以适应客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果单纯地在组织结构意义上来分析市管县体制的治理绩效,而忽略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特征,也可能造成规制的统一性所带来的非效率现象。我们强调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市县之间的差距,并不意味着牺牲市级政府的利益,以达成市县之间的平均主义。而是以公平与效率关系原则为理论依据,试图通过改革两者关系体制,既能解决市县发展的经济效率问题,也能解决区域间的社会公平问题,并最终实现市县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出发,在阐述我国市县关系体制的历史沿革和功能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市县协调发展的内涵在于人本性、平等性和优先性的统一。并在经...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地方府际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理论探讨
2 我国市县关系体制的历史沿革及功能分析
2.1 市县分治(1949年—1982年)
2.2 市管县体制(1983年—至今)
3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市县协调发展的界定
3.1 市县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3.1.1 市县协调发展的“城—乡”分析框架
3.1.2 市县协调发展的“市—县”分析框架
3.1.3 市县协调发展的“公平—效率”分析框架
3.2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
3.3 市县协调发展关系的基本内涵
4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实现市县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4.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市县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
4.2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市县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4.3 社会事业的推进是市县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4.4 区域文化的革新是市县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持
5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实现市县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5.1 市县关系发展的互补模式
5.2 市县关系发展的互惠模式
5.3 市县关系发展的互强模式
6 实现市县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实行市管县体制与省管县体制并存
6.2 加快市县政府机构调整
6.3 建立省级政府监管机制
6.4 加强市县合作行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43510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地方府际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理论探讨
2 我国市县关系体制的历史沿革及功能分析
2.1 市县分治(1949年—1982年)
2.2 市管县体制(1983年—至今)
3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市县协调发展的界定
3.1 市县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3.1.1 市县协调发展的“城—乡”分析框架
3.1.2 市县协调发展的“市—县”分析框架
3.1.3 市县协调发展的“公平—效率”分析框架
3.2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
3.3 市县协调发展关系的基本内涵
4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实现市县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4.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市县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
4.2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市县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4.3 社会事业的推进是市县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4.4 区域文化的革新是市县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持
5 公平与效率视阈下实现市县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5.1 市县关系发展的互补模式
5.2 市县关系发展的互惠模式
5.3 市县关系发展的互强模式
6 实现市县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实行市管县体制与省管县体制并存
6.2 加快市县政府机构调整
6.3 建立省级政府监管机制
6.4 加强市县合作行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43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04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