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3 01:54
  与中国相邻的东南亚国家处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7年正式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1975年,中国正式承认东盟,实现了重大战略转变。随着多年来的贸易来往和经济合作的加深,不断发展的东盟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对象。双方最终达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共识,于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正式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议定双方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进入了崭新的区域经济战略合作阶段。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制定的带有全局意义的计划和策略。这一时期战略合作的主题是不断加深双方的经济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发展的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建设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由双方政府门户网站同时宣布全面启动,这表明,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合作将面临更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根据新情况做出新的预测和分析,并依此对双方的经济合作战略做出相应地补充或完善,并制定出切实...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内对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概述
        1.2.2 国外对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概述
        1.2.3 述评
    1.3 本文研究路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路线图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和基本概念的介绍
        1.4.1 东南亚
        1.4.2 东亚
        1.4.3 区域经济合作
        1.4.4 战略
        1.4.5 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战略分析之理论基础
    2.1 以古典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2 以新区域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2.1 要素替代理论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3 技术差距理论
        2.2.4 中心—外围模型
    2.3 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3.1 关税同盟理论
        2.3.2 自由贸易区理论
        2.3.3 共同市场理论
        2.3.4 货币一体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战略分析之现实基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
    3.1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发展评述
        3.1.1 第一个阶段(1975 年-2001 年):战略转折—双方正式结成“磋商伙伴”
        3.1.2 第二个阶段(2001 年-2004 年):确立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3.1.3 第三个阶段(2005 年—至今):战略深化—全面区域经济合作
    3.2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特征
        3.2.1 区域间贸易往来加强
        3.2.2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逐步完善
        3.2.3 区域经济合作领域拓宽
    3.3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
        3.3.1 “10+3”自由贸易区
        3.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3.3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3.4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存在的问题
        3.4.1 经济增长模式相似
        3.4.2 成员国经济能力有限
        3.4.3 合作向心力不够强
        3.4.4 在引资方面存在竞争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前景预测
    4.1 数据处理与模型的设定
        4.1.1 变量确定及数据序列平稳性检验
        4.1.2 中国-东盟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单整性分析与检验
    4.2 协整性方程预测模型
    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4.4 结论及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
    5.1 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实力进行微观层面分析
        5.1.1 中国与东盟十国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设立
        5.1.2 提取因子、确定主因子、载荷矩阵及解释主因子
        5.1.3 各国经济实力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5.1.4 各国经济实力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的排序
    5.2 用聚类分析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实力进行宏观层面分析
        5.2.1 A类:新加坡与文莱资金实力充足
        5.2.2 B类: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经济问题复杂
        5.2.3 C类:马、印尼、泰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处在东盟十国的中等水平
        5.2.4 D 类:越、老、柬、缅和菲工业基础薄弱,依赖自然资源开发
    5.3 中国与A、C、D 类国家的经济对比分析
        5.3.1 中国与A 类国家的对比分析
        5.3.2 中国与C 类国家的对比分析
        5.3.3 中国与D 类国家的对比分析
    5.4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
        5.4.1 鼓励一些产业向D 类国家转移,积极开展与D 类国家的经济合作
        5.4.2 积极发展与能源因子分值高的D类国家的能源合作
        5.4.3 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 A、 C类更多的投资
        5.4.4 加强与科技因子分高的国家的合作,提高科技水平
    5.5 本章小结
6. 战略实施保障
    6.1 基础保障——加快相关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6.2 物质保障——合作开发市场,加快建设区域商贸基地
    6.3 信息保障——加快信息化建设
    6.4 金融保障——加大国家金融支持
    6.5 制度保障——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4045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045561.html

上一篇:南昌与江西省其它地级市经济联系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6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