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寿险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23:04

  本文关键词:我国寿险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寿险业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寿险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点。我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保险深度为3.1%,保险密度为1487.79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OECD国家的保险深度为8.2%,保险密度平均值为2808美元1。此外,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保险密度达3500元,保险深度达5%。2可见,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尚不成熟,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除人均水平较低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等因素,我国的寿险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寿险的发展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均衡的区域寿险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苏恒轩,2011)。因此,研究寿险需求的区域差异并促进区域寿险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致力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不同区域的寿险需求发展水平有何不同;二是在寿险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社保水平、股票价格、教育水平、收入高低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有何不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金融就业人数、人均保险保费收入、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大专及以上人数六个指标对我国寿险区域进行划分,利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1个省市根据寿险发展水平的程度划分为三类地区,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社保水平、股票价格、教育水平、收入高低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寿险需求的影响。本文数据来源于2009—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及中国证券从业协会公开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对寿险需求的解释力最强,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力最大。分地区来看,社会保障水平在高寿险发展地区对寿险消费有积极的作用,社会保障水平对寿险需求的促进作用,随着寿险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股票在不同寿险发展水平的地区表现出明显差别。在低寿险发展地区和中寿险发展地区,股票价格提高对寿险需求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高寿险发展水平地区,对寿险需求表现为抑制作用。收入对低寿险发展水平地区的寿险需求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中寿险发展水平地区和高寿险发展水平地区,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分险种而言,社会保障对传统寿险需求和投资型寿险需求表现出显著的正效用。股票对传统寿险需求表现为正效用,对投资型寿险需求表现为负效用。收入对传统寿险和投资型寿险均表现为负效用。据此,本文尝试性提出促进区域寿险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对保险承担的社会责任、保险监督管理工作等进行宣传,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举办客户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客户真实想法,明确产品定位和销售策略,逐步建立差异化的产品体系,满足客户实际需求。
【关键词】:寿险需求 区域差异 聚类分析 面板数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42.6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引言11-22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
  • 0.1.1 选题背景11-12
  • 0.1.2 选题意义12-13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9
  • 0.2.1 中国寿险业的区域划分13-14
  • 0.2.2 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14-19
  • 0.3 主要内容与框架19-20
  • 0.4 创新点与不足20-22
  • 0.4.1 论文的创新20-21
  • 0.4.2 论文的不足21-22
  • 1 寿险需求研究基础22-29
  • 1.1. 寿险的涵义与种类22-23
  • 1.2 寿险需求理论23-29
  • 2 寿险需求区域差异现状29-31
  • 2.1 人寿保险收入现状29
  • 2.2 寿险密度和寿险深度现状29-31
  • 3 寿险需求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31-50
  • 3.1 寿险需求地区差异的分析方法31-35
  • 3.1.1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变量说明31-33
  • 3.1.2 面板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变量说明33-35
  • 3.2 数据来源35
  • 3.3 实证检验35-50
  • 3.3.1 基于聚类分析的实证分析35-41
  • 3.3.2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41-50
  • 4 结语50-54
  • 4.1 结论50-51
  • 4.2 建议51-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历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区域差异是重要资源[J];南方农村;2004年03期

2 王言炉,李宗植;对区域差异形成原因的社会化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3 葛向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差异——兼谈耕地最小保有量问题[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严汉平,白永秀;中国区域差异变化轨迹及区域差异系统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许军;周芬;;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6 许军;周芬;;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7 严汉平;白永秀;;中国区域差异成因的文献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毛其智:城镇化应警惕区域差异扩大[J];中华建设;2010年06期

9 程前昌;;区域差异计量方法的缺失与重构[J];产经评论;2011年04期

10 赵维全;吴建民;;我国邮政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叶芳;;1978年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分析[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蓝丁丁;韦素琼;;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因素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3 陈修颖;楼丽婷;;浙江省科技资源存量的区域差异及评价[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丁文斌;王雅鹏;;基于湖北省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趋势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刘建国;;我国省际区域差异的五大特征[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林晓珊;;浙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域差异:一项基于客观指标的聚类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广万;;区域差异与旅游资源互补是发展大区域旅游的核心——兼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和粤东旅游区域的形成[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8 范霄文;;基于FPCA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分析[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2年第1期)[C];2012年

9 赵济;;中国区域地理改革趋向[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曹云者;韩梅;夏凤英;颜增光;周友亚;郭观林;李发生;;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标准取值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开新 郭子源;“东慢西快”持续 区域差异缩小[N];经济日报;2013年

2 王s

本文编号:410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10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0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