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基于协同理论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03:16

  本文关键词:基于协同理论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物联网产业 发展机制 协同度 评价模型


【摘要】:物联网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新增长,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释放市场活力,寻求经济新的内生增长点。物联网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朝阳产业,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都看到了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潜力,以积极的态度踊跃发展地方物联网产业来带动区域经济,但他们同时也忽视了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物联网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程度是不平衡的,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目前“一哄而起”的发展模式不利于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不合理的规划致使各相关部门、地区和行业间的条块分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更多地注重产业资源优势开发与协同应用,准确把握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趋势,对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物联网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为开展物联网产业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从产业系统成长协同度方面将物联网产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对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对物联网相关概念和协同理论、产业发展理论进行系统论述,协同论认为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配合的行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协调作用,产生“1+12”的效果。协同学的自组织理论有助于产业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结构的组织及稳定,对于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和帮助产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就有必要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物联网产业系统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本文针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从内外因角度剖析了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动因,根据复合系统的特点,认为产业系统发展的构成子机制主要包括融合机制、创新机制、结构调整机制和组织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物联网产业发展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以物联网概念版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2013年相关数据,构建SIM模型对我国物联网产业系统发展的协同度进行测度,以量化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状态,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GM(1,N)对复杂系统子系统做关联实证,对各子系统的自我发展状况、相互作用程度做进一步分析,为我国制定物联网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途径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从不协调阶段到产业系统能够协调发展经历了一个U型发展历程,各子系统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且相互间呈现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根据文中实证结果及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 发展机制 协同度 评价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文献综述10-15
  • 1.2.1 国外物联网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物联网研究现状11-14
  • 1.2.3 协同度评价模型研究现状14-15
  • 1.2.4 研究文献评论15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思路15-18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思路16
  • 1.3.3 研究方法16-18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18-19
  • 1.4.1 论文的创新点18
  • 1.4.2 论文的不足18-19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19-32
  • 2.1 物联网的概念19-26
  • 2.1.1 物联网概念的诞生19-20
  • 2.1.2 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20-21
  • 2.1.3 物联网的产业体系21-26
  • 2.2 协同理论综述26-30
  • 2.2.1 协同学概述26-27
  • 2.2.2 协同学理论的主要内容27-29
  • 2.2.3 协同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9-30
  • 2.3 产业发展理论30-31
  • 2.3.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30
  • 2.3.2 区域分工理论30
  • 2.3.3 发展阶段理论30-31
  • 2.4 小结31-32
  • 第三章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2-42
  • 3.1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动因32-35
  • 3.1.1 外部动因32-34
  • 3.1.2 内部动因34-35
  • 3.2 物联网产业系统发展的构成子机制35-36
  • 3.2.1 融合机制35
  • 3.2.2 技术创新机制35-36
  • 3.2.3 结构调整机制36
  • 3.2.4 组织机制36
  • 3.3 物联网产业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36-40
  • 3.3.1 融合机制评价指标38-39
  • 3.3.2 技术创新机制评价指标39
  • 3.3.3 结构调整机制评价指标39
  • 3.3.4 组织机制评价指标39-40
  • 3.4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结构40-41
  • 3.4.1 系统的协同演进形式40
  • 3.4.2 各子系统间协同形式40-41
  • 3.5 小结41-42
  • 第四章 物联网产业系统协同度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42-47
  • 4.1 物联网产业系统发展的协同度模型构建42-44
  • 4.1.1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42-43
  • 4.1.2 系统整体协同度模型43-44
  • 4.2 物联网产业系统动态关联分析方法44-46
  • 4.2.1 产业系统发展灰色动态关联分析基础数据列44-45
  • 4.2.2 系统发展的灰色动态关联分析模型45-46
  • 4.3 小结46-47
  • 第五章 物联网产业系统协同度评价分析47-58
  • 5.1 数据来源及权重确定47-49
  • 5.1.1 数据主要来源47-48
  • 5.1.2 指标权重确定48-49
  • 5.2 物联网产业各子系统有序度测度及评价49
  • 5.3 物联网产业系统协同度测定及评价49-52
  • 5.4 物联网产业各子系统协同发展关系评价52-56
  • 5.4.1 物联网产业系统的灰色评价基础数据序列建立53
  • 5.4.2 物联网产业系统的灰色动态评价模型建立53-54
  • 5.4.3 物联网产业系统的灰色动态模型评价结果分析54-56
  • 5.5 小结56-58
  • 第六章 我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58-61
  • 6.1 打破行业壁垒,促进产业融合58
  • 6.2 加强资源整合,形成规模效应58-59
  • 6.3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59
  • 6.4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技术创新激励,加强产学研协作59-60
  • 6.5 坚持应用先导,推动物联网产业层次化有序发展60
  • 6.6 合理规划区域布局60
  • 6.7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企业组织形式60-61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61-64
  • 7.1 主要结论61-62
  • 7.2 展望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其博;刘杰;黎

本文编号:915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915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