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渡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6 18:12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渡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年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渡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沈金明  

【摘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系统,如何有效测度区域性“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采用的货币指标和非货币化指标的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生态足迹分析法利用低成本、较客观等特点可估算人类对某一区域的自然资产占用程度和研究区域的综合承载力,用具体生物生态面积和物理指标来测量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性。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南渡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1)2005年—2011年流域人均生态足迹均衡面积逐年增大。由2005年人均1.020162hm2/cap增至2011年1.341364hm2/cap,年均增长率为31%。其中各用地类型中增长率最高的为化石能源地,其增长率为294%。说明流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化石能源地的需求较大,而当前该区域并没有专门用于吸收CO2的森林,造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大,以至于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2005年—2011年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供给水平逐年降低。由2005年人均1.887856hm2/cap减少至2011年1.367662hm2/cap。2005年以来,由于南渡江流域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生态承载力持续减少,致使2011年流域存在-0.137822hm2/cap的生态赤字,造成流域当前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 (3)通过SPSS软件中的Curve Estimation (Linear、Quadratic、Cubic)三种方法和Holt线性趋势预测模型比较分析得到,流域2012—-2015年的人均生态需求逐年增大,至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00149hm2/cap,而人均生态供给逐年减少,至201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98368hm2/cap,致使流域存在人均-0.60178hm2/cap的生态赤字。表明流域未来4年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 (4)通过对流域万元GDP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05年—2006年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说明这一时期流域生产力水平发展速度较慢;第二,2006年—2010年间区域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较为明显,其数值迅速降低,表明这一时期内,当地区域生产力水平提高较快,对当地资源的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率较高;第三,2010年—2011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基本平稳降低,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期。 (5)通过对流域人均生态足迹协调系数的计算,得出流域近年来人均生态协调系数均在1.414附近,表明流域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基本达到最佳状态,说明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良好;从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及其发展能力的计算结果可知,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在2005年—2006年呈现较强的上升趋势,但在2006年—2007年间呈现出较强的下降趋势,表明该区域受政策、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波动较大;而在2007年以后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持续增高,为流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论文通过对流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足迹逐年增大,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生态赤字的出现,造成流域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本文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0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顾晓薇,李广军,王青,刘建兴,丁一,刘敬智;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3 黄道友,唐昆,盛良学,王克林,陈桂秋;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4 孙鹏;王青;刘建兴;顾晓薇;;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王军;王青;张素珸;李广军;;沈阳市中小学生个人生态足迹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6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7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8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9 贾若祥,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10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年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蒋耀;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毓梅;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劲峤;;江西省动态生态足迹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3期

2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3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ergy Footprint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4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Xingtai City in the Years 2003-2009[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5 李文霞;党玲博;朱忠业;;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旧住宅改造策略——以夏热冬冷地区旧住宅改造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6 钱之佳;萧玲;;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曹瑾;杨珽;唐志强;;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张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9 王秀峰,伍国勇;生态农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10 刘宾;董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开亚;胡淑恒;孙世群;;巢湖流域的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小平;邵剑文;洪长荪;汪红兵;聂刘旺;;黄山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4 尹少华;安消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洞庭湖流域生态足迹评价[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勾东博;;我国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6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丽娜;石培基;李建豹;;基于GIS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王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与四大难题[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陈之荣;;从人类圈的基本特征看人类与地球自然界的关系[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伟峰;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吕当振;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中S析出行为及其与Ca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何英;干旱区典型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依凡;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亚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易兴翠;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长盛;刘平辉;陈荣清;;江西省近5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2 汤顺林,王世杰,冯新斌,程鸿德;喀斯特石山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以桂西北为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3期

3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4 徐中民,程国栋;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需求预测[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5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6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7 顾晓薇,李广军,王青,刘建兴,丁一,刘敬智;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8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9 吴荣礼,黄斌华;上海地区空调建筑节能问题的思考[J];北京节能;1999年02期

10 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2 熊鹰,王克林,郭娴,谢春花;生态足迹在可持续性定量测度中的应用——以湖南省2000年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3 倪柏锋;陆国林;戴文广;;浙江省肉猪生态足迹及饲养阈值分析[J];浙江畜牧兽医;2010年05期

4 徐长春,熊黑钢,秦珊,李新萍;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力,郑京淑;东北地区生态消费水平的区域可持续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6 任茜,樊宏;初探生态足迹方法在县级城市的运用——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3期

7 舒肖明,杨达源,董杰;山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8 陈惠雄;鲍海君;;基础研究成果介绍之一 浙江省生态足迹与万元GDP能耗演化分析[J];今日科技;2008年02期

9 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10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师学义;王万茂;;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6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石敬华;潘光;李恒庆;由希华;丁君;;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8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叶元蕾;;绵阳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〇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荃;[N];文汇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N];工人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邓飞;[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N];光明日报;2010年

5 实习记者 任敏;[N];北京日报;2010年

6 李利彬;[N];中国环境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8 李利锋 徐彬;[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王翰林;[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罗晖;[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胡世辉;工布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黄凤华;能值生态足迹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肖秋平;耕地生态足迹分异与安全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郭婷;基于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的唐山生态城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8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渡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32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2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