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孟子和荀子主要思想_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示.doc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6-10-08 13:27

  本文关键词: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jiaxidong_01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示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示摘要:荀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思想,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建立生态经济生产观,使人类社会发展指向生态向度;建立生态消费观,实现人类物质需求与生态需求的和谐。关键词:荀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081—04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显露出来。人们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同时,期盼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荀子的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经济思想对当今发展生态经济、化解生态危机具有一定意义。一、荀子的主要生态经济思想(一)天人和谐、“天行有常”的自然观是荀子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础荀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以“道”为根据的和谐平衡的有机系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道者,古今之正权也”,“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据、自然运行的规律、从古到今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准,制约着整个自然,并在自然的变化中体现出来。具体而言,“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任何种类的事物,都有其开端;“天地者,生之始也”,天地,就是生命的本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和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气和阳气相接而千变万化出现,所谓的自然界逐渐衍化而成。在这样的自然界中万物“同宇而异体”,虽然种类、存在方式不同,但同存于自然界,各自在自然的演化中,获得生存发展的关系场。人类也不例外,“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人由自然界造就并依托自然取得生存条件。当然,人因“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有血气的属类没有比人更聪明的了,这就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且,人类社会“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其兴衰也不是完全由天决定,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天地相“参”,达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的目的。但荀子并没有滑向人定胜天的一面,而是指出“天行有常”,“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自然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性,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作为自然的一员,人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制约,“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出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现象的原因何在?“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不是人资质本性天生如此,而是他们适应了当地习俗的结果。那么,这里所谓的“习俗”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俗,谓土地所生习也”,由特定的生态环境所造就。荀子这些认识虽然直观而朴素,但隐含现代生态经济的自然观:“我们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大自然之外的人”,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调节机制,无论如何都不能突破自然已经给人类设定的生存底线的约束,不可肆意妄为。(二)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资源并重的思想蕴涵经济可持续发展观虽然荀子所处时代没有生态危机的出现,但他已认识到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两者相持而长”,即发展经济和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重的生态经济思想,指出应利用生态规律发展生产。荀子注重“时禁”,即由国家制定政策、措施来保护自然资源。“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对于林业资源,禁止在“草木荣华滋硕”的发育成长期乱砍滥伐,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采伐利用,才可保证林业资源不会枯竭;对渔业资源,也要仔细规定禁捞期,避开各种鱼类的繁殖期,待其发育成熟后再去捕捞,而非竭泽而渔;至于农业生产,必须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应错过时机,五谷才能不断地生长,老百姓才有多余的粮食。之所以实行“时禁”,是因为“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即饲养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保证动植物顺应自然的季节变化生长规律,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这实际上是继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后,顺理成章地把人类的经济系统看作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将经济看作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相反。他主张经济运行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将合理开发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结合起来,使生态保持动态平衡。这样就形成中国古代朴素的发展经济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的可持续生产观,与现今经济发展强调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的理念十分相近。荀子的经济思想强调合理利用自然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并提出许多具体措施:首先,发展农业生产,用地必须养地。要“刺屮殖谷,多粪肥田”,即注意铲除杂草,多施肥料,以保护土地和土壤的肥力从而改良土壤。因为“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农田多施肥且精耕细作,生产出来的谷物就会上百倍地增长。反之,收获的谷物就连正常收成的一半也难以达到。其次,选用良种,因地制宜种植作物,“相高下,视肥境,序五种”,观察地势的高低,识别土质的肥沃与贫瘠,合理安排各种庄稼的种植季节。再次,注意水利的兴修及管理。“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即修理堤坝沟渠,让积水顺道而行,修筑水库,根据时节放水堵水,以保证耕地能“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即地势高的不会干旱,地势低的不会水涝。不仅如此,荀子还认识到发展粮食生产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林业、牧业和渔业紧密结合,以充分利用地力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他提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割车,鼋鼍、鱼鳖、鰌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这实际上涉及农业的生产结构问题,更是一个生态平衡问题。荀子已经先见地认识到物质和能量是在农田、水产、家禽家畜、鸟类及其他生物之间交替循环运转的,只要这种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转平衡,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与经济利益的持续化就统一起来,最终可以一方面“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即天地之间的所有物品,都可以为人类所用。另一方面“则万物皆得其宜”,即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荀子所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有限。荀子这种可持续生产观并非出于保护自然环境的主观愿望,但却在客观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三)节制欲望、适度消费的思想蕴涵生态消费观荀子的经济思想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经济,人们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极大制约,因而在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导向下,其思想中蕴含朴素的适度消费以维护生产与消费平衡的内容。所以他提出“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的适度消费观。人们的一切消费行为都源于欲望,欲望是人们进行消费行为的动机,所以谈消费,离不开欲望。谈及欲望对人产生的影响,先秦诸子中有很多人持否定、消极的态度,与之相比,荀子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3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33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2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