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发布时间:2021-10-28 05:53
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金融主体和金融环境。金融主体主要是金融行业的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受到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需求者等一切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区域“集聚效应”,在一定区域内围绕某个或几个大城市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比如京津冀地区、上海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因此本文特选取几个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以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经济活”。本文在选取区域中心城市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九大支行分布的地理位置,二是中国各城市GDP总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三是倪鹏飞学者提出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和王力提出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四是英国智库Z Yen集团和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举办以及提出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以上述条件为基础,选取的区域中心城市有北京、上...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3-1 九大支行分布图 表示沈阳分行分管地区,2 表示天津支行分管地区,3 为济南分行分管南京分行分管地区,5 上海分行分管地区,6 为武汉分行分管地区,7 广管地区,8 成都分行分管地区,9 西安分行分管地区。
图 3-2 第三产业占比图3-2主要反应区域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图3-2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东这几座城市的第三产业对当地的 GDP 贡献较高,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各种消费行业产品供给充沛。相比较而言,成都、杭州、南京、青岛等城市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因为前期发展的不够完善,所以上涨的空间要大于那些前期已经成长起来的城市。图 3-3 主要反应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被用来反应当地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杭州等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灰色关联度视角的金融结构演化与金融监管优化耦合关系研究[J]. 何震. 武汉金融. 2018(12)
[2]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以四川省经验数据为例[J]. 李优树,马滢涵,李福平. 经济问题. 2018(12)
[3]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J]. 王静. 品牌研究. 2018(05)
[4]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研究[J]. 王力. 金融评论. 2018(04)
[5]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 徐忠. 经济研究. 2018(07)
[6]互联网金融创新及监管政策发展探索[J]. 杨青,黄俊杰,肖立伟. 上海金融. 2018(02)
[7]统合规制视角下的金融立法[J]. 杨娉. 中国金融. 2017(14)
[8]京津冀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 穆献中,吕雷. 经济与管理. 2017(03)
[9]基于组合评估法的金融生态指数构建研究[J]. 张运,许涤龙,李召麒. 经济问题. 2017(04)
[10]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J]. 贾俊生,伦晓波,林树. 金融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3462367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3-1 九大支行分布图 表示沈阳分行分管地区,2 表示天津支行分管地区,3 为济南分行分管南京分行分管地区,5 上海分行分管地区,6 为武汉分行分管地区,7 广管地区,8 成都分行分管地区,9 西安分行分管地区。
图 3-2 第三产业占比图3-2主要反应区域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图3-2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东这几座城市的第三产业对当地的 GDP 贡献较高,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各种消费行业产品供给充沛。相比较而言,成都、杭州、南京、青岛等城市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因为前期发展的不够完善,所以上涨的空间要大于那些前期已经成长起来的城市。图 3-3 主要反应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被用来反应当地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杭州等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灰色关联度视角的金融结构演化与金融监管优化耦合关系研究[J]. 何震. 武汉金融. 2018(12)
[2]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以四川省经验数据为例[J]. 李优树,马滢涵,李福平. 经济问题. 2018(12)
[3]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J]. 王静. 品牌研究. 2018(05)
[4]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研究[J]. 王力. 金融评论. 2018(04)
[5]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 徐忠. 经济研究. 2018(07)
[6]互联网金融创新及监管政策发展探索[J]. 杨青,黄俊杰,肖立伟. 上海金融. 2018(02)
[7]统合规制视角下的金融立法[J]. 杨娉. 中国金融. 2017(14)
[8]京津冀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 穆献中,吕雷. 经济与管理. 2017(03)
[9]基于组合评估法的金融生态指数构建研究[J]. 张运,许涤龙,李召麒. 经济问题. 2017(04)
[10]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J]. 贾俊生,伦晓波,林树. 金融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3462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46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