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有影响和最不可预知的力量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电力、钢铁供求紧张,以及投资增长过快等可能引起的传统性产业结构失衡和金融风险,而是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忽视生态所出现的生态环境危机。 星火计划是1986年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重大科技产业性计划。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作为国家批准建设的12个国家星火产业带之一,旨在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业强省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协调共振战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自2003年项目启动5年以来,产业带的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年均增长率为18.2%,经济效益显著。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因产业结构不合理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因素,致使其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十分短缺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增强,生态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为逻辑起点,在细致梳理国内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从城市竞争力、城市生态经济联系、城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三个维度,建立了城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分别运用生态位模型、生态经济联系度模型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度模型,核算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现状。针对运算结果,提出相应的生态经济调控对策,为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有效、切实的生态经济管理途径。 论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第2章。阐述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部分,第3章,深入分析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第4,5,6三章。第4章在生态学视角下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县域、市域两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位模型对研究区县域、市域生态位及其属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其作为分类实体进行聚类、比较分析。第5章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区域生态经济联系系统,基于改进的万有引力模型,测算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城市间生态经济联系强度及隶属度,为城市生态经济的空间组织、城市实体空间发展方向、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提供科学依据。第6章在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6个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水平均很低,尚不存在良好协调发展区域;城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能力呈现出嘉峪关>兰州>金昌>张掖>酒泉>武威的格局,嘉峪关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生态滞后型区域;兰州、金昌属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其中兰州属于生态经济同步型区域,金昌属于生态滞后型区域;酒泉、张掖、武威同属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其中酒泉属于生态经济同步型区域,张掖、武威属于经济滞后型区域。第四部分,包括第7,8两章。第7章基于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提出该产业带建设规划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第8章为研究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联系 竞争力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F2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方法13-16
- 1.2.1 研究思路13-14
- 1.2.2 研究内容14-15
- 1.2.3 技术路线15-16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16-25
- 2.1 理论基础16-19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16-17
- 2.1.2 人地系统理论17
- 2.1.3 系统协调发展的“新三论”17-19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19-25
- 2.2.1 理论研究19-21
- 2.2.2 实证研究21-23
- 2.2.3 小结23-25
- 3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25-36
- 3.1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发展现状25-28
- 3.1.1 区位条件25
- 3.1.2 自然资源条件25-27
- 3.1.3 社会经济条件27-28
- 3.1.4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发展与定位28
- 3.2 存在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28-36
- 3.2.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越来越强28-30
- 3.2.2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30-34
- 3.2.3 区域社会发展问题显著34-36
- 4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区域竞争力36-46
- 4.1 生态位理论36-37
- 4.1.1 概念及内涵36
- 4.1.2 竞争生态位的多维性36-37
- 4.2 城镇竞争力37-41
- 4.2.1 研究方法37-38
- 4.2.2 城镇生态位评价及区际比较38-41
- 4.3 城市竞争力41-46
- 4.3.1 研究方法41-43
- 4.3.2 城市生态位评价及区际比较43-46
- 5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城市生态经济联系46-51
- 5.1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46-47
- 5.2 区域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47-48
- 5.3 城市生态经济联系强度现状评价48-51
- 6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51-56
- 6.1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51-53
- 6.2 研究方法53-55
- 6.2.1 数据来源53
- 6.2.2 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53-55
- 6.3 城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现状评价55-56
- 7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对策56-60
- 7.1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56-57
- 7.2 发展循环经济57-58
- 7.3 建立生态环境支持系统58-59
- 7.4 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结构体系59
- 7.5 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59-60
- 8 结论与展望60-63
- 8.1 主要结论60-61
- 8.2 创新点61-62
- 8.3 不足与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佩君;姜雪梅;柴江;张月辰;;河北太行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科技理论创新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娟;向清娥;;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郭守利;;依法开展水保监督执法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以承德市为例[A];水土保持依法行政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我国生态经济学20年回顾[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季昆森;;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赵丽佳;冯中朝;;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分析[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思华;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0年
2 莫晓红 廖荣华;论区域生态文化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N];光明日报;2003年
3 南小渭;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N];广东科技报;2002年
4 ;助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刘豫生;河南正阳县发展生态农业[N];中国矿业报;2002年
6 刘思华 方时姣;生态农业县建设必须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N];农民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师晓京;上山谋大事 下山创伟业[N];农民日报;2002年
8 高杰;扬州导入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市[N];江苏经济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