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例
本文选题:湖北省 切入点:绿色发展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09期
【摘要】:绿色是发展的主色调,创新是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创新和经济发展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函数模型,构建包含绿色、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2006年-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湖北省绿色创新发展协调性、绿色发展协调性和创新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10年来,湖北省绿色创新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创新发展指数均不断增长,创新发展指数相对较小;(2)湖北省绿色创新发展耦合度、绿色发展耦合度、创新发展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距离良性共振耦合且有序发展状态存在较大提升空间;(3)绿色创新发展协调度、绿色发展协调度、创新发展协调度持续上升,绿色创新发展逐步实现初步协调,创新发展协调度较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湖北省应基于地区发展特征及发展阶段,发挥优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制定合理政策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发展。
[Abstract]:Green is the main tone of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drive development, green,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to achiev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the data of 12 prefectural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5 as the research sample, explores the coordination of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dex,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dex of Hubei Province have all been increas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upling degree, green development coupling degree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upling degree of Hubei Province are always in the antagonistic stage. The harmonious degree of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rise, and the initial coordination of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s low and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g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Hubei Province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radiation leading in superior areas and formulate reasonable policies to promote regional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创新能力监测与分析软科学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湖北省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HBQY2016Y07)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慧;王良秋;余光辉;曾群华;邓明君;;湖南省经济-环境协调度及其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年01期
2 尹海伟,孔繁花;山东省各市经济环境协调度分析[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3 朱春江;彭士萍;马文斌;;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王亚平;杨巧宁;张婧;孙希华;;山东省工业化中期经济环境协调度及协调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0期
5 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张月芹;;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0年02期
6 薛红霞;刘菊鲜;罗伟玲;;广州市城乡发展协调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8期
7 程华;李莉;陈丽清;;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3年06期
8 陈黎明;钱利英;沙士民;;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应用及其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1期
9 闫婷婷;赵鑫美;薛翠翠;;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0期
10 石森昌;;基于机制设计的经济环境协调度模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辉;;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定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黄银兵;吴媚;田文林;;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3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顾怡;建立绿色创新系统 开成多维度良性系统[N];贵州政协报;2012年
2 记者 付毅飞;“绿色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贺佳;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走绿色创新集约全面发展之路[N];湖南日报;2014年
4 本报驻日本记者 葛进;日本:要想经济上得去 就要创新带点绿[N];科技日报;2011年
5 商务部副部长 李金早;绿色创新展为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N];国际商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司建楠;减排任重道远 绿色创新有望异军突起[N];中国工业报;2012年
7 ;绿色创新展——紧扣可持续发展脉博[N];国际商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曾繁誉;三项举措助推绿色经济[N];国际商报;2011年
9 记者 刘旭颖;中太合作主打绿色创新[N];国际商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滨;广西“四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赵雅婷;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新能力评估[D];东南大学;2015年
3 杨晓庆;台湾地区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陈通;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与对外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5 潘鹤思;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张颖;我国产业与金融融合测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杜媛媛;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8 谢霞;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向熙胤;辽宁省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白璐;区域装备制造业经济科技耦合协调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77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7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