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东亚分工新格局的演变及实施方略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 + 雁行模式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摘要】:地缘经济取代地缘政治是促使世界空间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因素,而这又是通过重构国际分工来发挥作用的。伴随东亚雁行分工体系的瓦解,东亚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全球经济低迷使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而亚洲"四小龙"经济也面临全面衰退。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逐渐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面对世界经济发展颓势以及美国"逆全球化"政策所导致的全球贸易失衡问题,中国审时度势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构建以中国为"雁首"、沿线国家为"雁身"的新型分工体系,以互联互通的方式,引领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为东亚经济再起飞和世界经济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的体现,更是历史赋予中国不可推卸的责任。
[Abstract]:The substitution of geopolitics to geopolitics i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profound change in the world spatial pattern, and this is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East Asian geese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On the one hand,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caused by the subprime crisis has caused the Japanese economy to recover. No vibration, and the economy of 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 is also facing a full-blown rec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emerging economies to Chines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gradually rising,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face of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anti globalization" policy caused the global trade imbalance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situation "Chines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rategic "area.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ystem of division of labor with China as the "goose head" and the "wild goose body" along the way, the strategy leads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line to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which 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conomic re take-off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world economy. It is not only a new form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but also a history given to China. A 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调整”(7157314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产业战略性转移与经济地里的重塑”(15JJd79001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入世”使我国处于国际分工有利地位[J];重型机械;2002年02期
2 张二震,安礼伟;国际分工新特点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12期
3 金芳;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4 李圭寅;;中、韩、日、美四国国际分工率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15期
5 金芳;;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三维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6 沙汉英;;当代国际分工深化的新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04期
7 吕靖;覃阳;;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发展[J];才智;2008年19期
8 高鹤;;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董晋宏;;深度融入国际分工,谋求更大的发展[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年09期
10 杨丹丹;侯梦薇;;浅析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文晖;;新经济、国际分工重构与中国的机遇[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马先仙;;国际分工与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A];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刘玉;孙文远;裴育;;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收益分配:基于Stackelberg竞争博弈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亚敏;皇甫海蓉;王浩;;国际分工、模块化与CIBS发展战略研究——一个新的分析方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明棋;从深化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郭燕 晓合;中国依然徘徊在国际分工金字塔的底部[N];中国经营报;2004年
3 叶怀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抓住国际分工碎片化的发展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闫明明;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分工新特点[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张桂林 王金涛;我国应警惕落入国际分工的陷阱[N];国际商报;2005年
6 张志英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杜枫 英国牛津大学 胡江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一)[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7 于蕾;中国,如何从“制造”跃升为“创造”[N];民营经济报;2006年
8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 傅钧文;中日国际分工走向深化[N];国际商报;2011年
9 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闫立金;市场赋予力量 竞争带来发展[N];学习时报;2013年
10 本报评论员;到底谁才是“狼”[N];湖南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会朝;地理、贸易与新国际分工: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宋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的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3 蒋冰冰;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胡超;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樾;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吴西顺;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探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李悦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嵌入模式对中国产业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赵正通;国际分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5 郭华山;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我国产业升级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肖磊;哲学视角下的国际分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雍新春;江苏省参与国际分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8 林新孟;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D];暨南大学;2012年
9 顾土;中国国际投资地位变化与新国际分工[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10 曾旭峰;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我国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11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1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