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有偏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增长

发布时间:2018-04-29 17:52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 + 动力分解 ; 参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09期


【摘要】:研究目标: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15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并扩展Solow增长核算方程重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框架。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在技术进步偏向识别、生产函数参数设定及估计方法应用方面存在部分偏误;修正偏误后本文发现考察期内有偏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总体强于要素投入增长,且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主要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资本累积速度下降和人口红利消失引致。研究创新:基于多种要素替代关系、市场假设和技术进步率框架,对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进行全面再评估,通过打开技术进步率的"黑箱"进一步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价值:为有偏技术进步识别和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提供可靠框架。
[Abstract]:Research objective: to decompos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factor input growth. Methods: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supply-side system method, the factor enhanced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5 was estimated, and the Solow growth accounting equation was extended to reconstruct the dynamic decomposition framework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error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the parameter setting of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stimation method in domestic research; After correcting the bia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dynamic support of 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general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factor input growth,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ternal power conversion between 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factor input growth. The recent slowdown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mainly due to the slowdown in capital-enhanced technology, the decline in the rat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multi-factor substitution relationship, market hypothesi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framework, a comprehensive reassessment of Chinese factor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and 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carried out. By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will be further decomposed. Research value: provides a reliable framework for 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dentifi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dynamics decomposi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农业偏向型技术进步及其生产率增长效应研究”(SWU1609236)的资助
【分类号】:F124.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欣;当代技术进步的新特点[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4期

2 张全红;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黄泽萍;;试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重影响及政策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2期

4 王玺;张勇;;关于中国技术进步水平的估算——从中性技术进步到体现式技术进步[J];中国软科学;2010年04期

5 朱昒基;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技术进步[J];企业管理;1988年01期

6 汤为本;浅议技术进步中的就业补偿机制[J];中国劳动科学;1996年12期

7 孟照刚;技术进步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12期

8 赵国杰,刘立秋,王亚强;技术进步机制的三阶段分析与整体研究[J];工业工程;2000年01期

9 师萍,李垣,张炳臣;“资源合理配置”带来的“内生”技术进步及分解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10 冯昭奎;从技术进步看新经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张建华;;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4 勒晓阳;周婷俐;;技术进步产值优化模型分析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5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晶;;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7 张智勇;;再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于维洋;赵晓冬;;技术进步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9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10 孙洋;郝寿义;;制度影响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的路径选择——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卫东;技术进步是就业的福星还是灾难[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李小彤;技术进步将起到关键作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3 张国光;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助推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章林晓;房价上涨与技术进步[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5 朱凌志;提升安全保障力需突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N];医药经济报;2012年

6 程连升;“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研究述评[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7 张亚 祝思宁 编译;英国提出靠通讯技术进步建设“低碳交通”[N];中国交通报;2010年

8 王多;技术进步,抑制就业还是创造就业[N];解放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冉永平;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N];人民日报;2006年

10 贾新光;节能补贴新政应该重在推动技术进步[N];北京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暑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5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6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8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蔡小慎;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佩;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追赶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f,

本文编号:1820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20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4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