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综合评价1993-2014年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历史状况的基础上,展开循环经济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与制度研究,旨在通过循环经济来促进京津冀产业生态化,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京津冀循环型产业协同创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创造力;优化京津冀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同时还能够为京津冀及同类型区域政府制定产业协同发展对策和规划提供参考。全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解释了循环经济、产业协同、制度等基本概念,其次介绍了区域产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包括产业生态链理论、区域循环经济布局理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理论,循环经济制度理论等。第三部分,首先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模型,模型在传统地区间产业协同度衡量的指标中融入了对地区间循环生产能力差异的度量指标,即从地区间产业专业化程度、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变化、产业的资本产出率和循环生产能力四方面,利用1993-2014年间京津冀产业协同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评价。主要结论有:(1)根据模型评价结果的数值变化,可以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与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结点相吻合,因此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线性经济下的协同发展阶段(1993-1999年),循环经济试点下的协同发展阶段(2000-2008年)以及循环经济全面发展下的协同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2)不同阶段的产业协同特征:传统线性阶段下的产业协同发展缓慢,区际之间的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发生;循环经济试点阶段的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产业转移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建立产业园区等形式发生,更加注重产业转移的生态效应以及对两地产业结构的提升,三省市开始重视循环经济下的城市功能重定位,但这一阶段循环经济发展不深入,产业协同呈现出无序性,产业链较短等弊端;循环经济全面实施阶段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形成了循环项目带动,共建循环型产业园区等典型合作方式,区域间产业协同呈现生态产业链发展纵深化和横向化特征,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制造业和重化工企业从京津搬迁至河北的趋势明显,产业协同领域从以工业领域为主扩展至工、农、服务业等多领域。(3)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与企业参与三方合作的循环型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产业整体搬迁并建立生态产业园模式、产业部分搬迁并形成生态产业链协同分工模式。(4)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经验包括政府积极引导,共建产业园区,重视城市功能定位等,教训有政府功能的缺失、错位,缺乏跨区域的协作组织,非政府力量薄弱等。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在循环经济的指导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主要从三方面展开:(1)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层面构建生态产业链,首先保证在各区域、各企业内部实施循环生产,其次,注重区域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纵向各主导产业链,横向耦和产业链,引入补链。(2)注重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创新,加速“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生产”的创新模式,按照“创新点—创新群—创新链—创新网络”的思路扩大整个区域的创新体系。(3)优化区域产业协同的空间布局,统筹规划京津冀生态产业总体发展空间布局,发展循环型产业集群,培育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循环型点-轴”结构。第五部分是构建循环经济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度,促进今后京津冀进行更高质量的产业协同,主要从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组织,创新政策制度(建设财税制度、产业政策制度),完善市场制度(资产税制度和产权制度等),推广行政制度(法律制度、规制性手段等)等方面进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进展
1.3.2 区域循环型产业协同发展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循环经济
2.1.2 产业协同发展
2.1.3 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产业循环经济理论
2.2.2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3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分析
3.1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
3.1.1 京津冀产业发展基础分析
3.1.2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
3.2 循环经济理念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3.2.1 传统线性经济主导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阶段:1993-1999 年
3.2.2 循环经济试点发展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阶段:2000-2008 年
3.2.3 循环经济全面发展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阶段:2009 年以来
3.3 循环经济理念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及经验教训
3.3.1 京津冀循环型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
3.3.2 京津冀循环型产业协同发展的经验
3.3.3 京津冀循环型产业协同发展的教训
4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4.1 构建京津冀生态产业链
4.1.1 构建京津冀农业生态产业链
4.1.2 构建京津冀工业生态产业链
4.1.3 构建京津冀服务业生态产业链
4.1.4 构建京津冀工、农、服务业三产联动的生态产业链
4.2 推动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
4.2.1 构建京津冀循环产业创新点
4.2.2 推动京津冀循环产业“聚点成群”
4.2.3 衔接京津冀循环产业创新链
4.2.4 打造京津冀循环产业创新网
4.3 优化京津冀循环型产业空间布局
4.3.1 以主要城市和循环产业园区为主的三级增长极
4.3.2“一横两纵”的循环型产业发展轴
4.3.3 培育优势京津冀循环型产业集群
5 循环经济理念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制度建设
5.1 创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5.1.1 设立京津冀循环型产业协同发展工作小组
5.1.2 建立京津冀年度循环型产业联合会议制度
5.1.3 编制循环型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搭建利益协调对话平台
5.1.4 建立京津冀财政协调机制
5.2 制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政策
5.2.1 制定京津冀循环型产业布局政策
5.2.2 制定京津冀循环型产业协同创新政策
5.3 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循环经济市场制度
5.4 利用循环经济法律与行政手段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慈福义;;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形成机制、结构与优化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07期
2 邓智团;;循环经济2.0:重化工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曹妃甸的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2016年10期
3 李雪筠;贺佳;;京津冀协同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J];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2016年01期
4 王立岩;张丹丹;;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城市;2016年04期
5 慈福义;;资源环境约束下城市循环型创新系统评价——以济南市为例[J];企业经济;2016年02期
6 刘雪芹;张贵;;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路径与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09期
7 刘炜;陈景新;薛楠;刘二亮;;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年02期
8 张淑梅;;区域创新与合作:新常态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J];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04期
9 孙久文;姚鹏;;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10 刘雪芹;张贵;;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战略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项杨雪;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京津冀医药制造业协同发展统计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2 王丹荔;中关村与滨海新区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玉玉;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同度测算及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尤丹君;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5 何怿;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6 杨文静;产业转移背景下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7 王建超;基于循环经济的京津冀生态产业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
8 徐今瑾;西三角经济区商贸业协同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中伟;基于循环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姚爱华;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水循环产业链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1855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5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