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尼系数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9 20:16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经济总量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日益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公平合理且适当的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严峻的阶段,较大的收入差距已经挫伤了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积极性,其不但无法继续为经济增长增添强大动力,相反却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较大的贫富差距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存在,但不能长期存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背景下,如何缩小已经比较严重且日益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经上升到了到了和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同样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基尼系数相关问题的研究,使社会各界对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的基尼系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对文献系统梳理和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其次采用统计局数据与CHFS数据对比的方法计算了相应的基尼系数,并利用近十余年来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科学确定了我国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再次,利用前文实证结果,对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在参考其他七个国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验的基础上,从总体层面和三次分配的角度,给出了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一共分为9章。 第1章是导论。首先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接着分析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是文献述评,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基础理论的介绍,包括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其他西方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和当代经济学界收入差距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是基尼系数的国外及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是本文的立论部分,是本文最重要的一章。本章主要分析了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局限性问题。首先,结合基尼系数完美适用的四个条件和基尼系数自身的四个缺陷,本章列举了理论界现有的批评基尼系数不适用于我国的五方面理由。通过对这五条理由的逐一批驳,肯定了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在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又系统分析了基尼系数在当前中国应用中存在的四方面局限性,主要包括:1.统计数据无法反映真实的收入情况;2.基尼系数的现有算法存在缺陷;3.国际通用的0.4的警戒线在我国不适用4.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不清晰。最后,针对这四方面的局限,本章提出了相应修正办法。针对统计数据的问题,本文在四、五、六章的实证计算中,均引入CHFS的微观数据与基于统计局的宏观数据进行对比计算;针对基尼系数现有算法的问题,本文在第四章通过借鉴某些学者的推导方法,采用一种通过纯数学推导而不依赖任何假定的新算法来进行实证计算;针对0.4警戒线不适用于我国的问题,本文在第五章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计算我国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针对影响因素不清晰的问题,本文在第六章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以期对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第4章是我国基尼系数的计算。理论界现有的关于我国总体基尼系数的算法,均依赖于一定的假设条件,而这些假设条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性。因此,本章在分析我国基尼系数计算特殊性的基础上,借鉴陈家鼎等人基尼系数下限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我国2003至2012年的基尼系数,将其定义为“稳定基尼系数”并与官方公布的这十年的基尼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统计局数据和CHFS数据,本章分别计算了相应的基尼系数。 第5章是我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确定。首先,本章分析了影响我国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的七方面因素。其次,分别基于统计局数据和CHFS数据,实证计算了我国总体及分城乡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其中,基于官方基尼系数计算出的总体警戒线水平为0.494,基于“稳定基尼系数”计算出的总体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为0.4632,基于CHFS数据计算出的总体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为0.49394621。同时,本文也计算出了城乡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分别为0.5032和0.4976。结合两种数据的计算结果,本文认为0.494比较适合作为我国的总体基尼系数警戒线。 第6章是基尼系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本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基尼系数可能的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层面和个人层面。其次,本章基于统计局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计算了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第7章是调节收入差距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为了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国外经验,本章选择了美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发达国家,也选择了瑞典这样的典型高福利国家。同时,也选择了巴西和印度这样与我国类似的发展中国家,详细分析了六个国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与教训。六个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有一些启示,主要体现在要发挥就业、税收、社会保障、教育、扶贫开发这五方面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第8章是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首先从总体层面,给出了增强总体经济实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基础制度改革三条建议。其次,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角度,本文也给出了有针对性的相应建议。本章的主要观点是,税收和社会保障是当前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最应该依靠的两大途径。而完善的制度建设,则是缩小收入差距相关政策可以切实有效的首要保证。 第9章是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在全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基尼系数在我国是适用的;城乡差距仍然是我国总体基尼系数较高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基尼系数还未超过警戒线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个人层面的收入差距。最后,从收入数据统计、基尼系数警戒线和基尼系数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基尼系数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本文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创新点: 1、构建了基尼系数中国适用性的分析框架 在第三章的立论部分,本文构建了基尼系数中国适用性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首先,给出了基尼系数完美适用的四方面条件;其次,分析了基尼系数自身存在的四方面缺陷;再次,列举了理论界现有的批评基尼系数不适用于我国的五方面理由,并通过对这五条理由的逐一分析,本文认为,这五方面理由不仅没有否认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有些甚至更加印证了我国是完全可以适用基尼系数这一指标的。通过构建基尼系数中国适用性的分析框架,本文肯定了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 2、采用官方调查数据与民间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的实证分析 在本文四、五章的实证部分,本文均采用统计局的调查数据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CHFS)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的实证分析。统计局公布的的官方统计数据与CHFS的微观数据来源不同。前者的数据收集方式是日记账式,而CHFS数据则是通过回忆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两种调查方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具有互补性。二者的互补性在于统计局数据以时序性为主而CHFS数据的截面代表性更广。因此,本文采用两种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可以互为印证、互为补充。 3、实证确定了我国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水平 由于我国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民思想意识,基尼系数变动方向及速度,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差距内部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适用于西方国家的0.4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并不适用于我国。本文通过采用统计局数据和CHFS数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确定了0.494为我国的总体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 4、明确了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 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本文通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层面和个人层面五个方面选取代表指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科学确定了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7
本文编号:2282248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俊;基尼系数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经济的适用性[J];北方经济;2002年12期
2 张君施;;基尼系数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陈南岳;我国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应低于国际标准[J];商业研究;2002年16期
4 熊俊;基尼系数四种估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商业研究;2003年23期
5 熊俊;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1期
6 贺晋;李玲玲;;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为何不足?——基于1978—2008年基尼系数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7 马崇明;论基尼系数在我国的运用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2期
8 向书坚;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回归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01期
9 昌杰;;对基尼系数收入界定的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李绍东;;中国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何时出现?——基于基尼系数的预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栗;收入分配差距的贫困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吕珊珊;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改革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82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28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