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资产短缺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4 17:31
【摘要】:针对20世纪90年代起的新一轮全球失衡以及世界范围内反复发作的资产泡沫事件,Caballero (2006)提出“资产短缺”假说认为,这些主要都是源于新兴经济体“资产短缺”所致。受此启发,Chen和Imam (2011,2012)通过构建资产短缺指数(简称为“C-I指数”)并结合多国面板数据从经验层面对上述推断进行论证。尽管Chen和Imam (2011,2012)已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该研究在对“C-I指数”中各指标统计口径的具体设定方面,以及在对新兴经济体经常账户持续顺差、资产泡沫化及其资产短缺原因进行分析时其变量的引入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资产短缺视角对我国的资产短缺状况测算,以及对我国的贸易及经常账户持续顺差、资产泡沫化和资产短缺原因进行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对中国资产短缺状况进行估算时,为便于测算新兴经济体资产短缺状况,以及为避免短周期数据所带来的季节性干扰和季节调整方法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本文先基于Caballero、Farhi和Gourinchas (2006,2008)关于金融资产创造论述对Chen和Imam (2011)构建的“C-I指数”中各指标的统计口径进行具体设定;之后,再利用年度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早在1997年,中国就已进入到资产短缺阶段。期间,2002和2009两个年度内,中国资产短缺状况虽发生过逆转,但这更多的是源于项目追加贷款、各微观经济主体大幅增持短期存款、国内国民储蓄增幅有限甚至下降、资本跨境净流入发生逆转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至今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既不利于促进国内金融业的有效竞争,也不利于降低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在对资产短缺与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关系进行研究时,本文一方面基于资金跨境流动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并结合相关例证明确指出,由Chen和Imam(2011)构建的“C-I指数”并不适合作为揭示新兴经济体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状况的最恰当指标;另一方面基于Caballero (2006)提出的“资产短缺”假说并结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导出,“未调整的资产短缺指数”才是反映新兴经济体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状况的最合适指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控制变量引入和相关经济数据,本文进一步研究证实,除本币实际汇率低估、世界经济增长等基本因素外,“未调整的资产短缺”也是造成中国贸易及经常账户出现顺差的重要诱因。结合对“未调整的资产短缺状况”发生逆转的原因分析,本文重点强调,在经济体遭遇大的负向外生冲击时,债券市场发展不仅利于缓解经济体内“未调整的资产短缺状况”,也利于防止银行体系内系统性风险的过度累积。在对资产短缺与资产泡沫关系进行研究时,本文首先基于Caballero和Krishnamurthy (2006)发展的随机泡沫迭代模型(OLG),以及基于Samuelson (1958)、Diamond (1965)、Solow (1970)、Feldstein (1976,1977)和Tirole(1985)等有关“动态不效率”及其与理性泡沫关系理论,构建可用于检验资产短缺与资产泡沫关系的基础性计量模型。之后,再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并兼顾资产泡沫指标的易测性要求对这一基础性计量模型做进一步扩展。在此基础之上,为证实除受投资者行为影响外资产泡沫的生成及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资产市场对新兴经济体存在“动态不效率”及其面临“价值贮藏工具短缺”状况的一种理性反应,本文在对经济增速和境内外无风险实际利率是否同时引入采取了不同方式处理,并结合中国经济数据对资产短缺与资产泡沫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动态不效率”环境下,资产短缺的现实存在使得新兴经济体极易成为酝酿资产泡沫的肥沃土壤。此外,研究也表明,在“动态不效率”环境下,资产泡沫膨胀本身蕴含着巨大风险,市场存在回调压力;经济增速对资产泡沫具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大的负向外生冲击能够显著缓解资产泡沫程度。在对资产短缺原因进行研究时,本文先通过建模从理论层面对资产短缺程度与Caballero、Farhi和Gourinchas (2006,2008)所认为的经济增速、金融发展状况和实际利率以及笔者所认为的收入分配状况和预期本币实际汇率等重要变量的定性关系进行推断;之后,再基于Caballero、Farhi和Gourinchas (2006, 2008)的研究观点引入经济增速、金融发展状况和实际利率等重要变量构建基础性计量模型,以及结合笔者的认识对该基础性计量模型做进一步扩展;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相关经济数据对上述推断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金融发展严重滞后是造成当前中国面临资产短缺困扰的重要诱因;受基尼系数数据质量欠佳、利率管制以及资本与金融账户管制等因素制约,收入分配状况、预期本币实际汇率、境内外实际利率对资产短缺程度的解释力均不显著。最后,基于对上述研究的进一步认识,本文对相关结论进行必要梳理,并就“应对之策”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闵宗陶;窦玉明;徐涛;;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及其对危机性泡沫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6年06期

2 王仁言;人口年龄结构、贸易差额与中国汇率政策的调整[J];世界经济;2003年09期

3 苟琴;王戴黎;鄢萍;黄益平;;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管制是否有效[J];世界经济;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2310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310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1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