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位置对中国行业内生产要素报酬差距的影响——基于WIOD数据库的实证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mile curve",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China'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on the reward gap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China's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data in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the empirical test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China moves to both ends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t will significantly widen the gap between capital, high-skilled labor, medium-skilled labor and low-skilled labor in the retur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China. It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ratio of capital reward to low-skilled labor remuneration, followed by the ratio of high-skilled labor remuneration to low-skilled labor remuneration, and the smallest ratio of middle-skilled labor remuneration to low-skilled labor remuneration. The change of service industry positio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atio of high-skilled labor remuneration to low-skilled labor remuneration, and the ratio of capital reward to low-skilled labor remuneration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goods industr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增加值贸易要素含量与就业拉动效应研究”(15CJL041)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6YJC790039)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产性服务业对山西省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115544901003)
【分类号】: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入世后我国各阶层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J];资料通讯;2003年03期
2 贾维宁;;关于和谐社会的公平与效率[J];学术月刊;2007年01期
3 于永红;;流动性生产要素及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含义及特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4 陈永杰;;推进全社会公平 提高全要素效率——“公平与效率”关系新论[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72期
5 杨凤英;;对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状况的关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6 赵旭亮,崔学兰;试析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中存在的误区[J];生产力研究;2004年03期
7 符湘云;;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J];消费导刊;2008年04期
8 刘淑娟;;生产要素流动性变迁及其效应探析[J];当代经济;2009年03期
9 何通威;;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启示[J];经济纵横;1990年10期
10 李劲;傅定国;;试论市领导县体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J];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丁德章;;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2 谷书堂;蔡继明;;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A];经济改革与理论思考(1978-1988)[C];1988年
3 傅有土;;“讲、比”活动是落实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措施[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黄大希;;发展民营经济的冷思考[A];宜春市发展民营经济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蔡继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6 陈永志;;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看公平与效率问题[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宋光华;李鑫;;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有效机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8 黄家骅;;要重视对居民经济的研究[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梁育民;经济增长重在激活生产要素[N];南方日报;2011年
2 唐薇;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N];四川政协报;2012年
3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转型提供坚实的生产要素保障[N];长春日报;2012年
4 本报评论员;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生产要素聚集[N];秦皇岛日报;2013年
5 任寿根;机会,是政府应公平供给的生产要素[N];证券时报;2013年
6 唐文金;转变的实质是激活生产要素[N];四川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赵向南;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N];山西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N];新乡日报;2009年
9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吴霁虹;全球化中的“新生产要素”[N];科技日报;2009年
10 实习记者 费疆川;全市生产要素供应整体平稳[N];乐山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继锴;基于外贸依存度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95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49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