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基于生态场视角的解释

发布时间:2019-09-17 08:41
【摘要】: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场理论,以生态场视角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作用机理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创新生态场"活化"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场内追赶竞争力、合作外溢力、环境根植力及外力以正向动力或负向阻力形式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内部网络,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不断螺旋上升和演化。
【图文】:

曲线,存量,竞争力,曲线


的递增函数。图1追赶竞争力与创新存量差间的函数曲线当创新存量差距较大即在(Δq1,Δq2)范围内时,由于彼此的接近了解而又有可供学习借鉴的差距空间,在攀比心里和保持竞争优势思想的驱动下,容易引起后进者的学习性竞争,即正向的追赶效应,此时F1>0;且这种差距越大,其追赶学习的动力越大,创新者创新能力提升也越快。因此,在适当创新存量差范围内F1为正值,且是关于Δq的递增函数。当创新存量差大到Δq=Δq2时,追赶竞争力达到最大,随后随着Δq的增大F1逐渐变小,即在(Δq2,+∞)范围内,F1是关于Δq的递减函数。表明,当创新存量差距过大时,创新组织间的竞争效应减弱,更多体现为后进者对先进者的学习效应,而且随着Δq的增大,创新知识学习的效率和效益也会大打折扣。2.2合作外溢力F2创新型组织总是无法拥有某一创新工程所需的所有知识、技能和资源,即存在创新能力缺口,这个缺口需要从其他创新组织处获得相关资源来弥补;但即使创新者拥有所需的全部资源,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创新产品的快速更迭性,创新主体仍无法按照市场需求快速研发出新产品,即存在着效率缺口。创新能力和效率缺口的出现,会使创新组织周围存在许多将其他来源的知识、资源推向该主体的电力线[13],创新组织自身也会对拥有缺口资源和能力的创新源产生吸附力,即形成类似电场中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表现为组织间的创新协作。不同创新组织间的创新协作动力F21可用物理学中的库仑定律表示为:F21=ηqiqjR2ij(3)其中,η代表对创新协作动力的影响系数;Rij的表达式见式(1),但此处影响Rij大小的主要是两者间的空间距离、网络信任度、创新领域的相关性和技术互

函数曲线,环境力,函数曲线,创新环境


F3,即:F3=βQqR2Qq(4)此处Q和q间的创新距离RQq只与创新环境的领域相关性r4有关。可看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组织的创新存量越大、创新距离越小,环境根植力越大。但是,一个具体的组织与创新环境的创新距离通常是不变的,当不再考虑组织自身创新存量变化时,环境根植力F3与生态环境的创新存量Q为线性正相关,即F3修正为:F3=εQ(5)而实际中,环境根植力在随着环境创新存量的增大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不会再线性正相关增长下去,而是保持原力或是以一种非常微弱的速度增长(见图2)。这主要因为在环境给予创新者足够创新能量后,创新者会在保持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依赖基础上,,拓展向更广阔的空间寻求发展。图2环境力函数曲线·18·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JY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57)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164576259D、16454901D) 河北省软科学基地重点项目(134576222D)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ZD201410) 河北省人社厅项目(JRSHZ-2016-03076)
【分类号】: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珠燕;;关于自主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12期

2 邓昆林;;总部经济与创新生态系统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7期

3 张运生;邹思明;张利飞;;基于定价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12期

4 杨荣;;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科学与管理;2014年03期

5 隋映辉;;神奇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J];招商周刊;2003年46期

6 姜广智;;全力构建软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J];科技潮;2005年12期

7 姚音;;让用户进入创新生态系统[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10期

8 李平;;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集体舞[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10期

9 柴文静;李平;;创新生态系统[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年02期

10 吴陆生;张素娟;王海兰;蔡琳;林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论视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学彦;吴颖颖;;创新生态系统:动因、内涵与演化机制[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4:创新与创业(Ⅰ)[C];2014年

2 顾骅珊;;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单蒙蒙;邵鲁宁;尤建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与优化模式:基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3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创新[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杜德斌;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决定创新生态系统[N];科技日报;2012年

2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 孙福全;创造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N];经济日报;2012年

3 柯文;打造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N];上海科技报;2012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王钦;企业走进“创新生态系统”时代[N];中国企业报;2013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王钦 赵剑波;步入“创新生态系统”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龙海波;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N];经济日报;2014年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龙海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修霄云;政府 细化扶持政策 建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4年

9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王缉慈;创新生态系统关键是要推动行为主体合作[N];科技日报;2012年

10 清华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 王涛;从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丹;中国民营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成熟度评价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仁文;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苌千里;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孙洪昌;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建构、评价与二次创业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颜永才;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航;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邹思明;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刘洋;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扩散与捕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立娜;社区O2O电商企业重构创新生态系统的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李小群;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欧阳;新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4年

7 彭莹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吕晓思;创新生态系统技术依存结构对企业集成创新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王素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评判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箐;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学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6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36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