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6 12:33
【摘要】:中国与印度分别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都历经了快速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备受世界各国瞩目,也衍生出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印度赶超中国论”等舆论。这些“说辞”是危言耸听还是不虞之誉姑且不论,出于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关注,同时也为检验这些舆论的真伪,有必要对两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过去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归纳起来分别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对影响经济各因素的全面性研究和以实证研究为主对个别影响经济因素的角度性研究;而对印度经济增长的研究则更多集中在以实证角度考察某变量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一国经济或是两国经济差异,皆鲜有从实证角度展开全面性研究。 本文基于1980至2012年的中印数据对两国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数值进行测量,然后运用产出分解模型对此33年的中印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分解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三部分的增长率。根据分解结果,从整个33年及“每5年”两个角度,探究两国每个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因及其产出贡献率,试图回答“什么是1980年至2012年中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每个因素对经济增长重要程度何如”及“印度经济增长未来能否赶超中国”等三个问题。 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经济增长率大大超过印度,后者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追赶者。在实证研究涵盖的33年中,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印度则是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两因素起主要作用。从“每5年”的角度考察两国增长的原因,发现阶段性表现与整个期间有微小差异,2008年至2012年的5年,两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及结构产生了趋同现象。 文章根据分解结果结合两国国情,对未来中印的经济增长进行了趋势分析并给出发展建议。
【图文】:
表示投资增量,则加速数的公式表达为:V=ΔK/ΔY。与乘数一样,加速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一方面,收入的增加使投资以 V 倍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收入的减少使投资以V倍的速度下降。乘数与加速数引起经济变动的机制如图3-1,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或投资增长都会引起经济增长,两者减少都会引起经
图 3-2 索罗模型观经济体系中持续的技术进步将会导致人均 GDP 持续增技术进步加速进程中决定经济增长快慢的基本因素,即较得经济增长速度加快。(1986)[70]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则把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明显。他提出,若经济增长中不存在观念与思想枯竭将会长期为正,,并且只要假设知识产权容许一定时间内护,个人与企业就会被激励从事技术扩散和研发。由此状况和资本边际生产率是决定其经济增长是否可以持续N、P 理论下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izu et.al.(1982)[67]和 Kalirajan et.al.(1996)[63]在索洛原理的非完全有效,以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投入增长解释实: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1;F135.1
本文编号:2542154
【图文】:
表示投资增量,则加速数的公式表达为:V=ΔK/ΔY。与乘数一样,加速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一方面,收入的增加使投资以 V 倍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收入的减少使投资以V倍的速度下降。乘数与加速数引起经济变动的机制如图3-1,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或投资增长都会引起经济增长,两者减少都会引起经
图 3-2 索罗模型观经济体系中持续的技术进步将会导致人均 GDP 持续增技术进步加速进程中决定经济增长快慢的基本因素,即较得经济增长速度加快。(1986)[70]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则把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明显。他提出,若经济增长中不存在观念与思想枯竭将会长期为正,,并且只要假设知识产权容许一定时间内护,个人与企业就会被激励从事技术扩散和研发。由此状况和资本边际生产率是决定其经济增长是否可以持续N、P 理论下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izu et.al.(1982)[67]和 Kalirajan et.al.(1996)[63]在索洛原理的非完全有效,以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投入增长解释实: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1;F1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军;;当代中印经济改革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彭丽红;戴丽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基于实证数据的中印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6年05期
3 方慧;张贝贝;张青;;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晓;李军睿;;中印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力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0期
5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3年02期
6 于海莲,杜振华;中印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6期
7 郭承先;;中国与印度金融现状比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余鹏,杨廷干;经济增长研究中的统计核算问题[J];统计与信息;1997年03期
9 黎平海;;中国印度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1年10期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倪鹏飞;袁匡济;康珂;;中国与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比较——《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成果系列[J];中国市场;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2542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4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