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3:07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出现了较大调整,北京不再将经济中心作为自身定位,今后会不断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以及一些区域专业化市场等。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省份,能否抓住此次机遇,合理承接京津转移产业,从而优化省内产业结构,推动河北跨越式发展,进而与京津缩小差距,不仅对河北省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研究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为河北省政府在加快促进产业空间布局和提高产业承接力提供参考价值。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对本文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进行了阐述。本章主要介绍了产业协同、转移、承接等概念和产业转移承接主要理论,并对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后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介绍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现状。本章主要介绍了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比较分析,以及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中三者的关系等,为后文研究提供现实基础。第四,对河北省产业承接力进行了测评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产业承接力评价体系,以及本文要用的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省级层面测算河北省及全国其他省市产业承接力综合得分以及对排名比较分析,进而分析河北省在全国范围内产业承接力的状况,得出一般性结论。第五,分析河北省及各地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状况和问题。本章着重分析了河北各地级市的产业承接状况,以及河北省产业承接面临的问题。最后,政策建议。在前文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对如何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发展 主成分分析法 产业承接力 京津冀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3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研究背景10
  • 2.研究意义10-11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11-13
  • 一、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13-21
  • (一)基本概念13-14
  • 1. 协同发展13
  • 2. 产业转移13
  • 3. 产业承接13-14
  • 4. 产业承接力14
  • (二)理论基础14-17
  • 1. 区域协同发展理论14-15
  • 2.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15
  •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5-16
  • 4. 中心外围理论16
  • 5. 比较优势理论16-17
  •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17-21
  • 1. 国外研究17-18
  • 2. 国内研究18-21
  •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现状21-29
  •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差异分析21-26
  • 1.产业结构的差异21-23
  • 2.主导产业的差异23-24
  •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24-26
  •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关系分析26-29
  • 1. 津冀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中的竞争合作关系26-27
  • 2. 三地产业发展定位与联系27-29
  • 三、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的评价29-43
  • (一)产业承接力评价体系29-33
  • 1. 产业承接力评价方法29-30
  • 2. 产业承接力指标体系30-33
  • (二)河北省产业承接力测评33-43
  • 1. 河北省产业承接力测算33-39
  • 2. 河北省产业承接力变动趋势分析39-43
  • 四、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现状及问题43-51
  • (一)河北省产业承接定位和特征43-46
  • 1. 河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承接定位43-45
  • 2. 河北省产业承接的主要特征45-46
  • (二)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46-49
  • 1.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分布46-47
  • 2.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以保定为例47-49
  • (三) 河北省产业承接面临的问题49-51
  • 1. 河北与京津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产业互动难以形成49
  • 2. 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部流动不合理49-50
  • 3. 河北省产业创新力不足50-51
  • 五、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51-54
  • (一)推动产业转移对接,,构建产业承接平台和配套设施51-52
  • 1. 京津主动推进产业转移51
  • 2. 构建承接平台——产业园区51
  • 3. 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形成产业集群51-52
  • (二)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驱动作用52
  • 1.构建开放、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52
  • 2. 建立关联企业主动合作机制52
  • (三)强化政府间的行政协调力,优化产业转移的制度环境52-54
  • 1. 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壁垒52-53
  • 2. 完善承接地环境,为转移产业制定优惠政策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年05期

2 陈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台湾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转移[J];价格月刊;2011年02期

3 张晨;;论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经济效应[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4 汪慧玲;唐飞飞;刘旭哲;;甘肃省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金融;2013年02期

5 孙殿丽;丁思文;;吉林省中小城市产业承接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3年24期

6 黄畅;;广西来宾产业承接力建设的可行性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1期

7 宋云文;;在实现产业承接中做好“对接”文章[J];领导科学;2009年06期

8 李捷;;产业承接力发展模式研究——以龙海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9 钟清流;;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创新[J];求索;2010年05期

10 杨凡;陶涛;家顺良;;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琴;;后金融危机下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以贵州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仁锋;王圣云;;金融危机下中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的创造[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坚;;着力推进政法综治工作上新台阶 为产业承接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子约;产业承接争夺升级[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2 通讯员 李先志;产业承接高位推动蓝山发展[N];永州日报;2014年

3 赵文丁;在四个方面着力提升产业承接力[N];河北日报;2014年

4 本报评论员;产业承接进程中的精准对接[N];运城日报;2014年

5 本报评论员;创新产业承接模式[N];安庆日报;2010年

6 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谭浩俊;抬高产业转移起点 拉高产业承接标杆[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肖林生 通讯员 李毅;嘉禾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日趋完善[N];郴州日报;2011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陈洋;提高产业承接力 促“高新”产业发展[N];黑龙江经济报;2014年

9 厦门市科技局综合处;程津培:厦门应成为对台高科技产业承接基地[N];福建科技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刘玉芳;宜章产业承接园新增5000就业岗位[N];郴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卫东;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陈勇;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雪;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2 陈桂林;产业承接推动城镇化机理[D];厦门大学;2014年

3 郝梦洁;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环境评价及优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4 涂明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国西北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涛;制造业产业转移与甘肃省产业承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彦策;河北省对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价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7 刘伟;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范磊;陕西省污染产业承接规避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9 孙殿丽;吉林省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承接能力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10 张瀚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承接效率测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5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