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F832.5
【图文】:
图 1-1 本文研究思路先,分析京津冀十三个市的上市公司、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并用与吉尔利指数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差异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次,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用空间面板数据探索上市公司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测度区域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投资额、筹资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相应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政策和有针行资源分配提供理论支撑。次,以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研究目标,从上市公司角度来进行索,探索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投资额、筹资额、数量以及上市公司产业结产业结构的内在关联关系,得出影响模型后,为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的方向。
第 3 章 京津冀区域经济与上市公司发展现状本章首先分析京津冀区域上市公司的基本现状,之后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3.1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概况3.1.1 京津冀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发展状况GDP 或地区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指标。2003-2016 年京津冀十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见图 3-1。
图 3-2 2003-2016 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图 3-3 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 GDP 的占比来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上趋于放缓并慢慢稳定,其原因在于河北省在近些年,尤其是 2012 年之后内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能过剩压力较大,转型升级期,而在今后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会逐渐释放潜力地区的生产总值与全国 GDP 占比有望继续回升,甚至超过往期高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亦;;共御“寒流” 携手共进 瑞凌股份京津冀区域经销商恳谈会在津召开[J];现代焊接;2012年11期
2 姚鹏;;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成效及协同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02期
3 徐宇祥;;对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7年11期
4 刘琳;池志勇;李荣菊;;关于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8年02期
5 杨宏山;石晋昕;;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政策变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年02期
6 ;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稳步提升[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年16期
7 陈永昶;王玉成;;智慧旅游驱动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机理与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
8 范玉凤;王飞;;京津冀城市承载力不堪重负了吗[J];人民论坛;2016年24期
9 王德利;;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01期
10 杨先花;;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战略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琳;吴晓玲;齐芳;翟凤茹;赵培军;张婕;秦红军;刘胤;刘泽林;李金玲;吴滨;吴青;安锦;刘鑫;;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架构[A];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体育信息研究2)[C];2016年
2 周婧楠;;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评价及对策建议[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6年
3 李素梅;徐继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协调机制研究——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比较视角[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4年
4 孟广文;;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发展路径研究[A];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与思考——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刘二亮;;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A];第九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吴笛;李哲;;关于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探讨[A];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4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张欣欣;;京津冀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的比较实证分析[A];创新对接京津体制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对接京津与环首都沿渤海第11次论坛)论文集[C];2015年
8 李燕;;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创新视角[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子睿;;京津冀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季小燕;让文化引领未来[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宋馥李 实习记者 赵燕红;010大区[N];经济观察报;2015年
3 记者 庞利萍;京津冀气体协同发展联盟成立[N];中国化工报;2015年
4 记者 方素菊 见习记者 赵泽众 通讯员 李溢春;京津冀区域货运“公转铁”步伐加快[N];河北日报;2019年
5 记者 方素菊 通讯员 李溢春 孙硕;京津冀区域发送旅客1817.1万人次[N];河北日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王伟 何文忠 严娜;破解京津冀区域内交通瓶颈 实现一站到底[N];现代物流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赵力文;“河南对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贡献”[N];河南日报;2017年
8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闯关夺隘[N];经济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张婧 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京津冀区域协作助力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王越;京津冀区域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接受国家验收[N];中国质量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佩芳;京津冀区域环境风险分析与协同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2 李晓欣;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3 孙洪磊;哲学视域下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4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鲁继通;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效应与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7 连季婷;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省经济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8 于可慧;京津冀产业转移效应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9 吕翔;区域冲突与合作及制度创新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0 楼宗元;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超然;基于超图理论的京津冀区域轴辐式物流网络构建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2 杜佳豪;京津冀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D];燕山大学;2018年
3 李雪婷;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4 刘畅;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何莹;我国京、津、冀经济发展协同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徐瞳;银行业结构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
7 吕天予;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
8 张修;基于要素流动的京津冀区域内产业转移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9 黄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协调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10 钱卫军;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6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6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