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与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20:51
【摘要】:境内国际合作园区是中国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载体,是国际先进的产业园区发展和规划模式引入、转译和传播的“实验室”,在中国开发区30年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的推动下,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混血式”发展模式和规划模式。然而,目前境内国际合作园区的研究仍多停留于个案研究和现象描述,滞后于其发展实际和国家战略需求,故对中国境内合作园区发展和规划进行系统研究和经验总结,可完善我国开发区研究、助推国家战略落地,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发展研究、规划研究、案例研究和研究结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基础研究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研究概念,明确了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提出论文的方法及思路。第二、三、四章为发展研究。第二章介绍了境内国际合作园区的合作机制与特征,梳理了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历程与阶段与现状,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其类型特征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当前发展与规划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阐释了动力机制的内涵和方法论,解析了境内国际合作园区的动力因素、阻力因素,建构了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动力机制帆船模型,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构了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第四章借鉴了区域经济学发展模式理论,推演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演绎,对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模式及其演化路径进行了解析。第五章为规划研究部分。基于园区规划合作的视角,对境内国际合作园区的双边规划合作机制与内容、规划类型的创新与体系完善、规划理念与技术的舶来与融合、规划管理机制的借鉴与改革及规划模式的海内外输出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梳理总结。第六章为案例研究。基于前文对于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动力机制、发展模式、规划模式的研究,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为案例,进行案例解析。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讨论,总结了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境内外国际合作园区的发展与规划建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研究发现,基于国际合作性质,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具有开发主体二元性、建设目标双向性、产业高新化、管理运营市场化等一般特征。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动力因素包括资源互补性、相关产业基础、国际合作基础三个主要因素,阻力因素包括价值取向冲突、技术势差和标准差异、法律环境差异、园区考核体系等,机变因素为国际关系和政策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系统互动构成园区发展的合力或阻力。境内国际合作园区执行市场化的开发运营模式,其产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建设模式经历了“资本技术驱动—产城整合”到“技术知识驱动—产城融合”的演进过程。以理想终点来看,境内国际合作园区与国内传统园区发展模式的演进殊途同归,从横向截面而言,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模式较同期国内传统园区更先进,推动了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境内国际合作园区规划模式体现了发达国家先进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与“中国特色”国情的融合,通过对“新理念”、“新概念”、“新模式”、“新标准”、“新机制”的舶来、转译、试验和传播,引领了同期产业园区规划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
【图文】: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至四章为发展研究部分:从全国总体情况出发,从合作机制和特征、发展历程和阶段、类型特征等方面对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了解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的发展阶段及现状特征。构建动力机制基础模型与动力机制评价体系,探索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动力机制。借鉴区域经济学发展模式理论,结合对比研究,梳理总结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模式及其演化路径。第五章为规划研究部分:从规划合作机制、规划类型与体系、规划理念与技术、规划管理机制、规划模式输出等方面对境内国际合作园区规划模式进行具体研究。第六章为案例研究: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为重点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策略建议、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与规划经验对境外合作园区的借鉴意义,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1.5.2 技术路线
图 2- 1 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创建年份及个数累计图图表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所得2.2.1 起步期1994-2006 年为我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建设起步期,其标志性事件为 1994 年 2 月中新园设立,此阶段内建成的国际合作园区仅中新苏州工业园、宁波北欧工业园两大园区,分家间政府合作园区与企业主导型合作园区的开山鼻祖,为中国国际合作园区的进一步建设实的基础。
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全球合作网络
本文编号:2792502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
【图文】: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至四章为发展研究部分:从全国总体情况出发,从合作机制和特征、发展历程和阶段、类型特征等方面对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了解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的发展阶段及现状特征。构建动力机制基础模型与动力机制评价体系,探索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动力机制。借鉴区域经济学发展模式理论,结合对比研究,梳理总结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模式及其演化路径。第五章为规划研究部分:从规划合作机制、规划类型与体系、规划理念与技术、规划管理机制、规划模式输出等方面对境内国际合作园区规划模式进行具体研究。第六章为案例研究: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为重点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策略建议、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与规划经验对境外合作园区的借鉴意义,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1.5.2 技术路线
图 2- 1 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创建年份及个数累计图图表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所得2.2.1 起步期1994-2006 年为我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建设起步期,其标志性事件为 1994 年 2 月中新园设立,此阶段内建成的国际合作园区仅中新苏州工业园、宁波北欧工业园两大园区,分家间政府合作园区与企业主导型合作园区的开山鼻祖,为中国国际合作园区的进一步建设实的基础。
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全球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广文;王洪玲;杨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5年10期
2 李佐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向[J];新产经;2015年07期
3 刘舒亚;;浅析江苏中外合作园区的发展创新之路[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年01期
4 罗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合作关系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年01期
5 曾振;周剑峰;肖时禹;;产城融合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与重构[J];规划师;2013年12期
6 王荣;王川;;吉林省中俄农业合作园区建设的现状及意义[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11期
7 傅强;魏琪;;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特征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10期
8 赵玉石;;中美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9期
9 韦清琦;;绿色·家园·和谐: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概念规划的人文主义评估[J];泰山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10 杨扬;宋凌云;舒元;;城市产业调整速度、城市特征与区域发展模式——来自中国城市二位码工业行业的证据[J];经济管理;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2792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9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