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空间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02 05:14

  本文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空间关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间非均衡增长的现象,尤其是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各区域之间的金融要素的集聚程度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源的集聚通常伴随着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循环,产业都会陷入一个衰落期,这时就需要产业转移,产业转移进一步带动了地区金融集聚。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东中西部的经济带,区域内产业布局、金融资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实现产业转移,发挥金融资源的最大效率,实现产业转移与金融集聚的关联发展成为我国全国范围内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首先,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现状,得出了长江经济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区域内“东高西低”的经济梯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我国四大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在产业和金融方面的相关指标,得出长江经济带具有吸引金融资源的发展优势。从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金融集聚的发展历程看出,经济带内金融集聚程度不断强化,为产业转移形成良好的基础,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使得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不均衡。其次,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内经济联系网络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网络凝聚子群分类方法,将经济带金融、产业发展情况分为三类,即发展稳定型、产业滞后型和金融滞后型。紧接着,利用Arc GIS、Arc View等空间分析方法,建立空间耦合模型得出长江经济带内产业调整追赶不上金融资源的调配,金融资源投放比例不协调,大多省市目前都存在金融资源缺乏的现象。最后,以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程度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区域上的相关性,得出了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四种空间关联类型。结果显示除了江浙沪处于金融与产业高集聚、高转移的发展阶段,其他省市由于资金供给缺乏与产业发展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失衡。本文基于金融集聚背景下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空间结构的研究,以产业转移为主线,金融集聚为中间变量,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要继续深化金融集聚,发挥金融集聚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引进国外先进的产业模式,创造出适宜本国国情的金融资源发展环境;而中西部在形成具有省内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要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提升区域内产业布局,从而改善劳动供给过剩的现状。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金融集聚 产业转移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自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7;F1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0-11
  • 1.2.1 研究内容10
  • 1.2.2 研究方法10-11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11-13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13-14
  • 1.4.1 本文的创新13
  • 1.4.2 本文的不足13-14
  • 第2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概念界定、理论综述及分析14-24
  • 2.1 相关概念界定14-16
  • 2.1.1 金融集聚14
  • 2.1.2 产业转移14-16
  • 2.2 理论综述与分析16-22
  • 2.2.1 金融集聚的动因、效应和机制16-18
  • 2.2.2 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和效应18-20
  • 2.2.3 理论综述分析20-22
  • 2.3 本章小结22-24
  • 第3章 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现状分析24-34
  • 3.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现状24-28
  • 3.1.1 我国巨型经济带,发展潜力巨大24-26
  • 3.1.2 区域内“东高西低”梯度经济态势26-28
  • 3.2 长江经济带金融发展现状28-31
  • 3.2.1 内生性金融现状28-30
  • 3.2.2 外生性金融现状30-31
  • 3.3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金融发展进程31-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空间金融网络结构分析34-43
  • 4.1 金融网络结构模型34-35
  • 4.2 金融网络结构描述性统计35-38
  • 4.3 金融网络结构实证结果38-41
  • 4.3.1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心-发散模式38-39
  • 4.3.2 以武汉为中心的双中心模式39-40
  • 4.3.3 以重庆为中心的多中心模式40-41
  • 4.4 本章小结41-43
  • 第5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关联的空间自相关分析43-54
  • 5.1 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指标43-44
  • 5.2 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44-47
  • 5.2.1 金融集聚地理集中度空间分布格局44-45
  • 5.2.2 产业转移空间地理集中度分布格局45-47
  • 5.3 空间关联性分析47-50
  • 5.3.1 模型的建立47-48
  • 5.3.2 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耦合协调度比较与分类48-49
  • 5.3.3 金融集聚与产业相对发展度格局49-50
  • 5.4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及结果分析50-52
  • 5.5 本章小结52-54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54-57
  • 6.1 研究结论54-55
  • 6.2 政策建议55-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谷人旭;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2 徐长乐;殷为华;;推进“长江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1期

3 张明修;;壮大“长江经济带” 促进湖北振兴崛起[J];世纪行;2005年04期

4 杨洁;张霄飞;;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富有活力的长江经济带[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7期

5 王茂林;;聚焦长江经济带[J];中国报道;2006年11期

6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把赤壁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J];政策;2010年02期

8 阿达;;重庆:长江的崛起之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0年Z3期

9 戴雄武;蔡述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密集产业区的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10 柯有美;;长江经济带的建“带”之管窥[J];理论月刊;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3 金学洙;;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致辞[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4 杨泰波;;深化协作 共创未来——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演讲[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5 郑柏林;;充分发挥金融作用 支持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6 唐路元;;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合作问题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顾传训;;发展与繁荣:走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雷亨顺;;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张学恕;;迈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10 唐建荣;;南京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和欣欣向荣的投资热土——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涛;长江经济带石化产能占全国一半[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记者 梅云雄;加快沿江开发 打造长江经济带[N];三峡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杨明杏;我省将完善加快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N];湖北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吴芳兰;“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再掀高潮[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朱旭东 徐旭忠 田建军;长江经济带:“龙头龙身龙尾”有待协调舞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6 记者 吴生锋;共同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N];扬州日报;2012年

7 首席记者 沈念;舞活湖南长江经济带“龙头”[N];岳阳日报;2013年

8 记者 黄俊华 张磊 张爱虎;专家在汉纵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N];湖北日报;2013年

9 杨洁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创新驱动美丽长江经济带[N];人民长江报;2013年

10 记者 黄俊华 张进;推动壮腰工程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N];湖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伟;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李小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琳;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顾娜娜;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周志达;“长江经济带”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区域性传递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胡尧;基于碳足迹测定的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5 吴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差异分析[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6 潘玲玲;绿色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徐丽;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8 王伟志;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竞争力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9 石琼丹;基于长江经济带进出口贸易趋势的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陈国斌;云南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空间关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1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0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