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供给侧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关键部门的识别

发布时间:2021-03-20 07:41
  文章利用Eora数据库中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数据,基于供给侧视角,研究了中国碳排放关键部门的识别问题。结果发现:2006—2015年中国碳排放最关键的部门是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该部门增加值增加1%会引起整个经济系统中碳排放量增加0.2421%,并且假如中国的GDP增加1%,会导致该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0.5036%。另外,种植业、煤炭开采和加工业、棉纺织品、石油炼制、化学原料、水泥和石棉产品、炼钢、钢铁加有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其他工业机械、机动车生产、车辆配件生产、其他电动机械设备、建筑业、公路货运和客运、水运和乘客运输等部门增加值和碳排放之间交叉弹性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也较大,也可视为碳排放关键部门。以上各部门应当是中国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计节能减排政策、提升碳排放效率的重点关注部门。 

【文章来源】:统计与决策. 2020,3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供给侧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关键部门的识别


可以看到:(1)在2006—2015年中,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的碳排放量远大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业、水泥

效应,加工业,煤炭,电力


单位:万吨)从图1可以看到:(1)在2006—2015年中,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的碳排放量远大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业、水泥和石棉产品的碳排放量;另外水泥和石棉产品的碳排放量大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业的碳排放量。(2)在2006—2015年中,煤炭开采和加工业、水泥和石棉产品、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的碳排放量均有所上升,其中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增长幅度最大。本文仍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业(sector7)、水泥和石棉产品(sector49)、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sector85)为例,说明关键部门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sector7TIsector49TIsector85TIsector7DIsector49DIsector85DI总效应/直接效应0.60.50.40.30.20.10年份图2关键部门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的变化趋势从图2可以看到:(1)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直接效应,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的值均大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业、水泥和石棉产品的值,这在表1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结果。(2)对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水泥和石棉产品来说,总效应的值大于直接效应的值,但是对煤炭开采和加工业来说,直接效应大于总效应的值。3.3各部门碳排放和增加值之间的交叉弹性本文仍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业(sector7)、水泥和石棉产品(sector49)、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sector85)为例,说明各部门碳排放与增加值之间的交叉弹性,2006—2015年交叉弹性的10年平均值如表5所示。表5各部门碳排放和增加值之间的交叉弹性部门sector1sector7sector23sector36sector38sector49sector55sector56sector58sector60sector63sector67sector68sector73sector85sector88sector91

碳排放,增加值,标准化数据,部门


1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行方向0.002430.048310.001050.009170.001440.000890.001960.004960.002050.003050.008400.002400.003050.006040.217860.000990.008960.008730.33175列方向0.000140.000510.000320.001300.000910.005590.000470.001270.000480.000530.000390.000240.000220.000400.217860.001260.000530.000490.23290为了更好地说明各部门之间增加值和碳排放的交叉弹性,本文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10],构建1-模网络,如图3所示。图3各部门增加值和碳排放的交叉弹性(标准化数据)经济实证1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能源消费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 李玉杰,王庆石.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090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90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a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