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收入增长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收入增长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际产业转移集中在承接地以国家为单位的考察,对承接地具体到省级的研究文献较少,本文理论创新之处正是从河南省范围内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具体产生的收入影响,包括对总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影响;2007年经济危机以后,国际产业加速向中国中部省份转移,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本文的实践意义是以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范本,考察国际产业转移的收入效应,为河南未来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动收入增长,提供政策参考。本文以产业转移和收入增长的经典理论为基础,研究河南的国际产业转移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具体划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分析中国和河南省实际经济发展现状,指出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基本结构;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理论概述。对本文使用的梯度产业转移理论和收入增长理论进行理论阐述,说明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两者对本文的研究的理论支撑关系。第三章,分析河南的国际产业转移和收入增长现状。本部分梳理河南的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对河南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河南的收入增长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河南的国际产业转移与收入增长效应的关系。本部分内容,分层次对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对总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影响。第五章,计量经济模型验证。本部分通过建立经济分析模型,选取有代表性的数据,验证国际产业转移对河南省收入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同时对计量结果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第六章,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本部分结合第四章的分析和第五章的计量结果,提出未来河南的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 总收入 人均收入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9-1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3 论文研究方法、思路和基本结构11-12
- 1.3.1 研究方法11-12
- 1.3.2 研究思路12
- 1.3.3 基本结构12
- 1.4 创新及不足12-14
- 1.4.1 创新之处12-13
- 1.4.2 研究不足13-14
- 第二章 国际产业转移和收入增长的有关理论概述14-19
- 2.1 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概述14-17
- 2.1.1 梯度产业转移含义14-15
- 2.1.2 梯度产业转移的原因15
- 2.1.3 梯度产业转移主要模式与机制15-17
- 2.1.4 梯度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17
- 2.2 收入增长理论概述17-18
- 2.2.1 收入增长的含义17
- 2.2.2 凯恩斯收入增长的动力机制17-18
- 2.2.3 凯恩斯收入增长理论是河南收入增长的理论依据18
- 2.3 国际产业转移和收入增长的关系18-19
- 第三章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状及收入增长现状19-32
- 3.1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19-21
- 3.1.1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缓慢起步阶段19
- 3.1.2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平稳增长阶段—省会郑州开放19-20
- 3.1.3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时期—中部崛起战略实施20-21
- 3.2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21-26
- 3.2.1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逐渐扩大22
- 3.2.2 来源地和转入地呈现局部集中特征22-24
- 3.2.3 行业分布不均,制造业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心24-26
- 3.3 河南省收入增长的现状26-32
- 3.3.1 河南省区域总收入增长状况26-28
- 3.3.2 河南省人均收入增长状况28-32
- 第四章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收入增长效应的关系32-36
- 4.1 国际产业转移提高总收入水平32-33
- 4.1.1 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总收入32
- 4.1.2 改善就业与产值结构,提升总收入32-33
- 4.2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人均收入的提高33-36
- 4.2.1 增加个人就业工资,提高人均收入34-35
- 4.2.2 增加行业人均收入,提高人均收入35-36
- 第五章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收入增长效应的计量经济模型检验36-46
- 5.1 检验方法36-37
- 5.1.1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判定方法36-37
- 5.1.2 ADF单位根检验方法37
- 5.2 模型构建37-40
- 5.2.1 理论假设37-38
- 5.2.2 模型的建立38
- 5.2.3 变量的选择38-39
- 5.2.4 数据的来源39-40
- 5.3 实证检验40-44
- 5.3.1 对变量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41-42
- 5.3.2 时间序列变量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42-43
- 5.3.3 变量之间协整关系及单位根检验43-44
- 5.4 检验结果及结论44-46
- 5.4.1 河南省总收入与承接资金的检测结果及结论44-45
- 5.4.2 河南省人均收入与承接资金的检测结果及结论45-46
- 第六章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46-48
- 6.1 确定制造业作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46
- 6.2 农业机械化为产业转移增加劳动力供给46-47
- 6.3 鼓励稳定就业为产业转移提供稳定的劳动力47
- 6.4 技能培训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质量的劳动力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2
- 作者简介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新变化、基础及其结构平衡[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戴志敏;;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3 顾绎清;移入产业关联受阻的初步分析[J];浙江学刊;1990年03期
4 张文明;经济决策必须重视产业关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06期
5 韩华林;;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标准[J];上海经济;2001年06期
6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关联的外延扩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7 袁嘉良;;浅析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2006年10期
8 淦玉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7期
9 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10 韩晓明;;河南省批发零售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河南科技;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王志国;产业转型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河北日报;2013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4 ;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问答[N];山西日报;2001年
5 李正发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城经所);产业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文化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异军突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玉志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社会资本有望支撑文化产业步入上升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9 徐德昭 黄虎波;战略性产业选什么?[N];东莞日报;2010年
10 ;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39亿元[N];深圳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琪;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3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4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高宇列;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安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凯华;中国造船产业关联演进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伯彦村;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6 张莹;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刘志康;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智元媛;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络对杭州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孟敏敏;大连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10 陈蓉蓉;我国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收入增长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