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究梳理与演化框架构建

发布时间:2021-09-30 19:33
  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对58篇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领域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理论视角整理,并对现有该领域四大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分类并阐述;针对现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创新研究不足,从产业技术能力结构视角出发构建了"官产学研"合作创新背景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动态演化框架。以期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并为我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经济. 2020,39(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究梳理与演化框架构建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动态演化框架

分布图,样本文献,分布图


对样本文献进行详细阅读与分析,本研究发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技术知识创新等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主题下现存研究成果虽然数量较少,但样本文献中理论视角十分多元。因此,本文尝试对样本文献中所涉及的主要理论视角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表1 样本文献重要理论视角统计 理论视角 研究话题 代表学者 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视角:关键共性技术协同研发机制是产业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强有力手段 刘洪民[1]赵红梅[2] 竞争创新视角:尝试将创新竞赛手段应用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新产品及新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中 Kokshagina等[3] 生命周期理论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典型的产业技术划分为3个组成部分:基础共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专有市场应用创新技术,并进一步探究企业专有技术研发活动中的技术轨迹与生命周期 Tassey[4] 交易成本理论 高昂的交易成本是关键共性技术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的一大区别,提出了国家关键共性技术合作创新的投资价值模型 胡望斌和朱东华[5] 委托代理理论 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合作创新成功后,群体内企业有遵守契约或采取道德风险两种行动选择,并为应对不同类型的道德风险建立各自的最优惩罚契约模型 赵骅等[6] 知识基础观 产学研联盟之间的知识与技术转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刺激创新活动的产生,这种联盟形式不仅是将不同的主体进行联结,更重要的是将不同的知识进行联结 Rajalo和Vadi[7] 技术能力理论 企业技术能力结构演化是不断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并与现有技术能力实现整合的动态过程 黄曼等[8]

数量分布,样本文献,数量分布,主题


关键共性技术由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两个彼此关联而独立的概念组合而成,但并不是这两个概念的单纯叠加,而是两者的交叉融合与革新[9]。国外研究中,Goldfarb[10]与Qiu和Cantwell[11]等将关键共性技术定义为能够广泛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具有累积性、动态性与互补性的技术知识。国内研究中,马名杰[12]于2005年根据公共化程度、距市场应用远近程度将共性技术分为3类:基础性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这也是国内文献中首次提出关键共性技术的概念。总体来看,本文认为关键共性技术是一类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能够被产业中各企业广泛共享应用并有效驱动产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知识[13-15]。在有限的国家资源约束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能否寻求到短期内能在重点领域、个别产业有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决定着国家产业能否把握住全球科技与创新趋势、夺取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16-18]。因此,关键共性技术选择问题受到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关注[19]。其中:战略视角下,Keenan[20]以英国科技预测项目为例,运用德尔菲法研究了英国进行关键共性技术选择的经验;曹旭华等[21]从需求牵引角度分析了浙江省新材料行业的选择问题,采用德尔菲法探索了新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标准。产业集群视角下,虞锡君[14]提出了“三链分析法”、“三结合选择法”、“市场化选择法”相结合的关键共性技术选择方法。企业视角下,Cameron等[22]基于欧洲实践经验从创造性、专长性与交互性3个维度提出了技术选择的“三角结构”方法,Popper[23]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证明性维度,提出了技术选择的“钻石结构”方法。国内学者栾春娟等[24]采用绘制技术路线图的方法,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关键共性技术网络图进行绘制与比较分析,便于企业把握整体竞争环境与技术网络布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复杂产品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模式研究[J]. 周国华,谭晶菁.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6)
[2]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基于官产学研混合博弈决策[J]. 朱建民,金祖晨.  科技管理研究. 2016(23)
[3]基于活动理论视角的企业技术能力结构剖析[J]. 黄曼,朱桂龙,胡军燕.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3)
[4]从文献产出透析我国官产学研合作研究发展的演变规律[J]. 蒋勋,潘云涛,苏新宁.  管理学报. 2015(12)
[5]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双元性影响[J]. 詹雯婷,章熙春,胡军燕.  科学学研究. 2015(10)
[6]优势产业中关键共性技术协同研发机制研究[J]. 赵红梅.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6)
[7]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J]. 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02)
[8]对共性技术概念的再认识[J]. 韩元建,陈强.  中国科技论坛. 2014(07)
[9]协同创新背景下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J]. 刘洪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3)
[10]全球竞争对手的技术网络绘制与共性技术识别——以波音与空客为例[J]. 栾春娟,侯剑华,王贤文,侯海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02)

硕士论文
[1]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D]. 金祖晨.天津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416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416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0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