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审计:沿革、框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7-10-18 15:37
本文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沿革、框架与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政府绩效审计 理论框架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经济停滞以及公众对政府满意度逐渐降低等政府危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将私人企业的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引进政府管理,希望以企业的形式来改造政府,并逐步将其发展成为政府管理的一项工具和手段,这就是新公共管理运动!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蓬勃兴起,存在了近百年的传统政府管理模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需要经历一个由权利至上发展到责任至上的进化过程,最终其核心特征就是要高度关注政府的绩效及其责任,即强调政府的透明度、民众的知情权及政府的问责性。政府管理引入了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绩效审计这个工具和手段,也就意味着政府要注重绩效,着手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实践证明,管理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制度选择的优劣,一套好的制度安排能促进先进和合理行为的产生,同时降低和抑制落后和不合理行为的产生。审计作为一种制度选择,对加强政府权力的监督,约束政府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原则,用以提高管理绩效,促进政府改善公共管理的审计活动。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经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长期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积累的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浪费严重、收入分配不均、区域发展失衡等,上述问题严重威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针对这种情况适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自主创新、环境友好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协调、落实、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政府审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职能,特别是要重视推进绩效审计的快速发展。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高级阶段,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可以很好的促进政府公共权力的实施和应用,这恰好与我国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要求相吻合,政府绩效审计是实现政府治理最终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借鉴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好的做法,顺利开展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构建审计理论框架的视角来研究政府绩效审计。首先介绍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接着聚焦到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及框架体系的构建上,进而选取国外有广泛政府绩效审计经验的国家与中国进行比较,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政府绩效审计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之路。针对存在的大量制约政府绩效审计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查找缘由。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进行积极的展望。 本文共分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提出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从政府面临如何确保最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以及如何使公众确信政府是对公共资金进行良好的管理方面入手,引出了本文的目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另外,本部分还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框架结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分别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职能、规范、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多角度的文献综述。最后,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评述,并对文献进行了再思考,进一步确认本文的写作意义。 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国家治理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与动因。首先从全球范围内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接着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最后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 第五部分是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首先,介绍政府绩效理论框架构建原则;其次,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接着,进行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界定;再次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进行了设定;最后从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内容、准则、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政府绩效审计要素的设计。 第六部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准则。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制定情况;其次,将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情况与国外的准则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再次,制定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原则;最后,尝试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内容进行设计。 第七部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首先,简单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含义与质量特征:其次,对发达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进行了评析;再次,介绍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并进行了问题分析;再次次,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类型,制定了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最后,系统阐述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设计。 第八部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首先系统的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然后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并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第九部分是找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展望。首先,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现状;其次,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前景进行了积极的展望。 第十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在这里简单的概括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的创新观点和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 理论框架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39.4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4
- 图表目录14-15
- 1 绪论15-23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5-18
- 1.1.1 选题背景15-17
- 1.1.2 选题的意义17-18
- 1.2 研究目标与框架结构18-21
- 1.2.1 研究目标18-19
- 1.2.2 框架结构19-21
- 1.3 研究方法21-23
- 2 文献综述23-35
- 2.1 国外文献综述23-28
- 2.1.1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23-24
- 2.1.2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24-26
- 2.1.3 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26
- 2.1.4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26-28
- 2.1.5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28
- 2.2 国内文献综述28-33
- 2.2.1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29
- 2.2.2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29-30
- 2.2.3 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30-31
- 2.2.4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31-32
- 2.2.5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32-33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33-35
- 3 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35-46
- 3.1 委托代理理论35-36
- 3.1.1 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背景35
- 3.1.2 政府治理下的委托代理关系35-36
- 3.1.3 委托代理对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发展的影响36
- 3.2 新公共管理理论36-39
- 3.2.1 新公共管理运动产生的背景36-37
- 3.2.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特征37-38
- 3.2.3 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38-39
- 3.3 国家治理理论39-42
- 3.3.1 国家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39-40
- 3.3.2 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40-41
- 3.3.3 国家治理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在联系41-42
- 3.4 绩效管理理论42-46
- 3.4.1 绩效管理产生的背景42-43
- 3.4.2 绩效管理对政府绩效发展的影响43-44
- 3.4.3 绩效管理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44-46
- 4 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与动因分析46-59
- 4.1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46-49
- 4.1.1 政府绩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46-47
- 4.1.2 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的创立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47-48
- 4.1.3 新公共管理运动下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48-49
- 4.2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49-50
- 4.2.1 理论萌芽阶段——1982年至1989年49
- 4.2.2 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49-50
- 4.2.3 高度重视阶段——21世纪50
- 4.3 政府绩效审计的动因分析50-59
- 4.3.1 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动因——受托责任51-53
- 4.3.2 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动因——公共受托责任53-56
- 4.3.3 政府绩效审计的具体动因——政府绩效责任关系56-59
- 5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59-76
- 5.1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59-60
- 5.2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研究60-63
- 5.2.1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60-61
- 5.2.2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61-63
- 5.3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构建63-65
- 5.3.1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特征63
- 5.3.2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构建63-65
- 5.4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界定65-67
- 5.4.1 政府绩效审计总目标——3E分析66
- 5.4.2 政府绩效审计具体目标66-67
- 5.5 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设定67-69
- 5.5.1 政府绩效审计的固有功能67-68
- 5.5.2 政府绩效审计的衍生功能68-69
- 5.6 政府绩效审计要素的设计69-76
- 5.6.1 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69-71
- 5.6.2 政府绩效审计的客体71-73
- 5.6.3 政府绩效审计内容73-74
- 5.6.4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74
- 5.6.5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74-75
- 5.6.6 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75-76
- 6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设计76-92
- 6.1 国外绩效审计准则的借鉴分析76-80
- 6.1.1 INTOSAI审计准则76-78
- 6.1.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78-80
- 6.2 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情况及其与国外准则体系的比较80-82
- 6.2.1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80
- 6.2.2 中外政府审计准则的比较80-82
- 6.2.3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不足82
- 6.3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原则82-84
- 6.4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内容设计84-92
- 6.4.1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准则84-86
- 6.4.2 审计计划准则86-87
- 6.4.3 审计实施准则87-88
- 6.4.4 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88-92
- 7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设计92-109
- 7.1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含义与质量特征92-94
- 7.1.1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含义92-93
- 7.1.2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质量特征93-94
- 7.2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评析94-97
- 7.2.1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分析94-96
- 7.2.2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我国的启示96-97
- 7.3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及分析97-99
- 7.3.1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97-98
- 7.3.2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98-99
- 7.4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类型和选择原则99-102
- 7.4.1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类型99-101
- 7.4.2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101-102
- 7.5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102-109
- 7.5.1 政府总体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103-104
- 7.5.2 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104-105
- 7.5.3 项目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105-109
- 8 政府绩效审计程序与方法的研究109-126
- 8.1 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109-117
- 8.1.1 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109-111
- 8.1.2 审计准备阶段111-113
- 8.1.3 审计实施阶段113-115
- 8.1.4 审计报告阶段115-116
- 8.1.5 审计后续阶段116-117
- 8.2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117-126
- 8.2.1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体系118-122
- 8.2.2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122-124
- 8.2.3 影响政府绩效审计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124-126
- 9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展望126-148
- 9.1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127-134
- 9.1.1 审计体制滞后129-131
- 9.1.2 法律法规欠缺131
- 9.1.3 评价指标体系模糊131-133
- 9.1.4 技术方法落后133
- 9.1.5 审计信息闭塞133-134
- 9.2 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134-141
- 9.2.1 政治环境的挑战134-136
- 9.2.2 经济环境的挑战136-138
- 9.2.3 技术环境的挑战138-140
- 9.2.4 社会环境的挑战140-141
- 9.3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展望141-148
- 9.3.1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逐步好转142-143
- 9.3.2 政府绩效审计的自我完善143-145
- 9.3.3 政府绩效审计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145-146
- 9.3.4 政府绩效审计结果的公开及对其价值发掘与应用的重视146-148
- 10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148-153
- 10.1 研究结论148-150
- 10.2 本文的创新点150-151
- 10.3 本文的不足151
- 10.4 后续研究建议151-153
- 附录153-159
- 参考文献159-168
- 后记168-16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佳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与展望[J];商;2015年30期
,本文编号:1055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105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