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现状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05 09:41

陈协     上海大学

摘要: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在世界各国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从商业方法专利的概念着手,并对各国在2001年至2010年间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这些数据,为我国未来在商业方法保护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方法;专利;PCT

1         概述

商业方法(business methods),是指为处理或解决商业经济活动或事务而由人类智力创造的方法或规则,根据商业方法自身的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组成部分:一是非技术性的规则和方法,二是信息技术。一般的,非技术性的规则和方法是指诸如商品交易的流程、行政管理的规则、事务处理的步骤等由人类智力活动创造的规则和方法,而信息技术则涉及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等多个相关技术领域。因此,从技术层面上理解,商业方法的实质就在于以信息化、自动化的手段来实现相关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商业方法与专利权之间一直被认为是不相关的,然而自从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商业方法逐渐呈现出其优势,所作出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大,将商业方法纳入专利法权的范围已然成为趋势。1998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通过“州街银行案” (State Street Bank Case)的判决,确立了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2000年,澳大利亚法院作出了商业方法可以获得专利的判决;2001年,日本及欧盟最终为服务方法专利开了绿灯;2002年底,中国专利局批准了花旗银行的金融服务方法专利。而近几年,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量逐年上升,其可专利性已逐渐被世界三大专利机构——日本特许厅(JPO)、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和欧洲专利局(EPO)以及大多数国家专利局所承认,且在2006年,商业方法正式被纳入了国家专利分类(IPC)中的G06Q分类中。

根据数据可获得性、统一性和完整性,本文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检索系统PATENTSCOPE®为数据来源,以商业方法专利的IPC分类号为主要检索条件,检索获得2001年至2010年国内外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相关信息。

为便于统计,统计表中的代号代表不同国家专利,即CN-代表中国专利,US-代表美国专利,JP-代表日本专利,DE-代表德国专利,FR-代表法国专利,GB-代表英国专利,KR-代表韩国专利,Other-代表其他国家专利。

2  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情况分析

2.1 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总量

本文所统计的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包括IPC第八版之前的G06F17/60和第八版中的G06Q这两个分类号之下的、200111日至20101231日之间所有已公开的专利。分类号G06F 17/60的内容为“行政管理、商业、经营、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分类号G06Q的内容为“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2001年至2010年间,分类号G06F17/60之下的专利共有334PCT专利申请被公开,分类号G06Q下的专利共有25305PCT专利申请被公开,以上两个分类号之下的专利申请不存在交集,因此总计共25639件专利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25639件专利申请并非每一件都属于典型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其中部分专利申请的主分类号并不属于或不应属于G06F17/60G06Q,但或多或少都涉及商业方法;另外,由于一定的分类误差,尚有少量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存在于其他分类号中(譬如G06F19/00),但由于此处所统计的样本数量已经足够庞大,因此上述误差对统计分析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2 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年度变化分析

1显示的是自2001年至2010年间,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的年度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开始,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变化平缓,2001年至2005年间,年度申请量呈下降趋势,而自2005年起的随后三年中又开始逐年上升,但到了2008年,又开始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其实这是有一定原因的,有调查显示,全球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量在1995年到2000年这6年期间大约增长了6倍,尤其是在1999年至2000年之间,申请量达到了一个峰值,而2001年之后,这一申请量就趋于平缓,保持匀速增长。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企业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其影响下,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的年度变化情况


2.3 各国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统计分析

22001-2010年间,各国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的数据统计。从图2中数据来看,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总量为25639件,其中美国申请的专利专利数为14382件。达到了总量的56%,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次是日本的11%,而相比之下,我国的申请量最少,仅占2%。从图2所示数据中,还可看出,我国在商业方法专利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在2001年,我国仅申请了24件,而在同期,美国的申请量已经高达2572件。

究其原因,美国是最早提出商业方法专利权的国家,起步较早,因此在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发展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其次,日本、美国和欧洲等都是信息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地区,而商业方法专利的诞生和实施首先需要依赖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等技术手段和基础平台,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其硬件设施的基础建设方面较为欠缺,未具备诞生和实施商业方法专利的客观条件,而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则为促进商业方法专利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此外,美国和日本是传统的商业强国、经济强国,且比较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且需要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促进商业方法发明的诞生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2001-2010年各国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


3 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方法的专利化保护已是大势所趋,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成为事实。由于商业方法涉及到经济运作的模式,对经济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美国、日本等国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与科技实力,在世界软件产业中一直处于领导地位,而且极力推广本国的政策法律,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既然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已经确立了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那就势必将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立法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商业方法所依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及专利部门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态度和各国专利法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标准,是影响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量的3个主要因素。我国近几年在商业方法专利PCT申请量总体上维持匀速增长,而在以上3个方面上都未发生大的变化,因此预计我国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量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渐好转,依然会保持目前的稳步增长、匀速发展的态势。

不过,虽然我国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量在逐步上升,但是相较于其他发达国际和地区来说,还是存在这一定的差距的。若要赶上这些国家的在此方面的发展,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来加速我国在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方面的发展。

3.1 健全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制度

我国在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方面一直采取的都是保守的原则,然而面对着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在越来越多国家成为事实,这样的措施并不利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发展。此外,承认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从本质上并没有背离专利法的基本原理,中国现行专利法的相关规定也给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韩国、日本等国均已走在了我们的前头,都开放了对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主动、积极地研究和借鉴其他有关商业方法专利立法的最新趋势,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制度。

3.2 提高PCT申请意识

有资料显示,其实我国在本国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方面,专利申请量并不低,仅2009年就有1753件(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但在PCT申请方面,2009年的申请量为91件。据统计,2009年,世界各国共提交了155900PCT专利申请,其中,美国在申请总量中占近三分之一的份额(45790),其次分别为日本 (29827)、德国(16736)、韩国(8,066)和中国 (7946),我国排名第五,但PCT专利的申请总量与美国及日本之间的差距较大,仅为美国的1/6

积极寻求专利的国际保护,是一个国家、企业的专利技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专利技术竞争市场、提高企业专利技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企业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应当意识到加强专利国际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结合我国国情,选择适宜的专利发展策略

授予商业方法专利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国IT产业的兴起和金融竞争与创新水平的提高,为商业方法专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但由于商业方法专利特殊性,我国不能采用过于宽泛的实用性标准,应当借鉴各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产业的发展、专利审查的现状来确定关于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标准,,结合我国的实践,以特有的专利制度保护自身特色以及国家利益。

 

4 结语

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社会,世界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已经由资本转向技术,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水平和研究开发实力的抗衡。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商业方法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柱,有关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讨论也将持续下去。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的问题,它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和经济扩张是目前专利大国扩大商业方法专利的深层原因。我国应充分挖掘现有的潜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以一种更加实用、更加开放的观念去考虑对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问题,使专利制度在鼓励和促进网络软件和商业方法发明中再一次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吕益林,吴子贵.网络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在我国之思考[J].情报科学,2004(11):13461349.

2.张影恬. 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与可行性[J]厦门科技, 2007,(04)

3.戴志敏,陈立毅. 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11)

4.贾丹明. 欧洲商业方法专利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7,(05)

5.刘筠筠. 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美、日、欧的实践及其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6.郭林将,张永亮. 欧盟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模式与启示[J]学术界, 2008,(06)

7.毕东茜. 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理性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02)

本文连接: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16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