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基于截面数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5 09:11

江晏时   王媛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旨在以我国31个省份的经济数据为依据,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确定了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国内增值税、新增人口数的定量化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截面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计量分析

一、          国内相关的研究综述

二、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现状

“扩大内需、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政策的落实,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0年,我国全年实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3.7亿元,比2009年增长18.4%,增速同比加快2.9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增长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地区社会消费品总额因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呈现出一个良好的上升走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我国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高的是以广东、山东、江苏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其次是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优势及国家的政策倾斜使得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处于较高的状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广东(14891.8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低的西藏(156.6亿)绝对相差额为14735.2亿元。

各地区之间的房价调控,增值税转型以及控制人口等政策的相继实施,整个经济实体的运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作为经济实体中的一部分,是否会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而波动、影响程度会有多少等问题一时之间成为学术届讨论的热点话题,将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添加各省限制性变量作为线索,可以从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国内增值税、新增人口数这三个方面定量分析影响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程度。

+β1X1i+β2X2i+β3X3i+Ut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说明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选取了我国2009年各省的各项数据指标。模型中用到的几个变量的具体含义如下:YiX1iX2iX3i分别指的是2009年全国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省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各省国内增值税额以及各省的新增人口数。

(一)相关数据收集                                            

                      1   2009年相关经济数据

地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Y/亿元

商品房屋销售面积X1/万平方米

 

国内增值税   新增人口数

X2/亿元        X3/万人

 

 

 

 

 

 

 北京

5309.9

2362.25

179.73

5.93

 天津

2430.8

1590.02

99.08

3.06

 河北

5764.9

2966.61

190.64

45.43

 山西

2809

1034.2

175.61

16.68

 内蒙古

2855.3

2581.68

109.56

9.56

 辽宁

5812.6

5375.52

163.56

4.19

 吉林

 黑龙江

2957.3

3401.8

1944.3

2016.98

66.57

104.34

5.33

7.88

 上海

 江苏

5173.2

11484.1

3372.45

10248.2

372.47

516.59

5.10

19.65

 浙江

 安徽

8622.3

3527.8

5538.13

4030.92

368.55

106.18

23.71

39.69

 福建

4481

2723.23

129.54

22.34

 江西

2484.4

2280.91

66.74

34.72

 山东

12363

7016.35

324.48

52.92

 河南

6746.4

4335.09

140.82

47.05

 湖北

5928.4

2718.05

113.96

19.87

 湖南

4913.7

3513.72

96.58

38.98

 广东

14891.8

7060.03

580.27

69.29

 广西

2790.7

2383.76

65.01

41.08

 海南

537.5

561.36

13.42

7.65

 重庆

2479

4002.89

62.01

10.50

 四川

5758.7

5967.69

123.95

22.14

 贵州

1247.3

1653.05

57.47

26.40

 云南

2051.1

2229.95

97.53

27.62

 西藏

156.6

63.26

2.84

2.94

 陕西

2699.7

2086.92

111.23

15.05

 甘肃

1183

698.82

37.11

17.37

 青海

300.5

216.82

14.97

4.61

 宁夏

339.3

775.29

16.81

5.98

 新疆

1177.5

1406.55

57.63

22.50

资料来源:引自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本文以下所引资料来源均同本表。

(二) 用eviews进行模型求解

                     2  eviews检验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11/11   Time: 14:19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60.5669

358.0086

-1.007146

0.3228

X1

0.587706

0.148403

3.960208

0.0005

X2

12.87903

2.347917

5.485299

0.0000

X3

43.50001

13.08100

3.325434

0.0026

 

 

 

 

 

 

 

 

 

 

R-squared

0.918158

    Mean dependent var

4279.955

Adjusted R-squared

0.909065

    S.D. dependent var

3578.549

S.E. of regression

1079.128

    Akaike info criterion

16.92561

Sum squared resid

31441961

    Schwarz criterion

17.11064

Log likelihood

-258.3469

    F-statistic

100.9684

Durbin-Watson stat

1.550241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模型估计结果为:Y=-360.5669+0.587706X1+12.87903X2+43.50001X3

                     T=          3.960208)(5.485299)(3.325434

R2=0.918158  F=100.9684     

(三)模型及其参数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商品房屋销售面积x1、国内增值税x2以及新增人口数x3前面的系数均为正数,符合预期,说明各地区的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国内增值税和新增人口数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2 统计检验。从回归结果来看,三个变量的P值远小于0.05,即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检验。R2=0.918158,本模型中的三个变量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解释度为91.8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同时F统计量的值为100.9684P值为0,非常显著。

3 异方差检验

采用怀特检验,nr2=9.151017,P值为0.423453,大于0.05的显著水平,则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  White 检验结果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0.977271

    Probability

0.485697

Obs*R-squared

9.151017

    Probability

0.423453

 

 

 

 

 

 

 

 

 

 

4  自相关检验

由回归结果可以得到DW=1.550241,通过查表得dL=1.160,dU=1.735,dU<Dw<4-dU,

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通过上述几种检验,模型顺利通过,最终可以确定次模型成立,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时受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国内增值税和新增人口数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 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行

1 加强政府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坚持差别化的调控原则

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形产业,其发展态势与国民经济稳定及金融市场的运行紧密相关。而房地产是一种波动性大的周期消费产品,市场自身难以有效地调节。这就需要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紧密关注各地房地产投资状况和消费者需求,灵活出台相关的政策,确保市场总量供需平衡。其次,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相差很大,在房地产消费上尤为突出。因此,在政策执行时,应以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分别对待,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南、东部地区使用货币政策;对市场程度较低的中部、西南等板块可以采用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充分体现宏观调控的意图。

2 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结构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小套型(90平方米以下)、低价位的普通住宅和经济适应房,提高城镇建设的综合开发率。通过增加小套型、低价位的普通住宅的供应,更好解决中低阶层的住房问题。

3 积极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 促进增值税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 改革增值税税制

首先,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纳入增值税体系,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增值税的调节功能。其次,鉴于生产型增值税增收范围窄、重复增税、不利于投资需求增长等特点,建议各行业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

2 平衡各地区的税收政策

我国沿海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享有较多的优惠政策,结果也进一步拉大了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不能突显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力。因此,应通过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建议中央在实行增值税转型的同时,考虑到各地区的财政承受能力,加大对结构单一的各别省市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转型政策的切实落实。

3 加强和规范增值税税收的征管

() 保持人口增长与经济良性循环

新增人口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促进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刚性需求。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每年新增人口都持续上升,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加大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1 推进城镇化进程,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

一个国家或或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城镇的良好运行。在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体系,加快建设步伐,合理发展该区域的城镇人口,有利于减轻农村人口压力和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逐步改变人口增长的行政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因素分析[J].时代经贸.2007(1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安徽省情省力.2002(8).

[4]李鸿阶.福建省房地产市场发展面临问题与政策建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5]杨体军、马辉.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现况及推广建议[J].经济纵横.2007(4).

[6]李政.我国人口增长的经济和教育因素的实证影响[J].西北人口.2007(2).

本文连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16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e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