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涉农经济组织融资信用与金融支持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4 21:05
  信用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命题,人类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但时至今日,信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相当有限,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更是如此。当前阻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是农户贷款难,乡镇企业、民营及个体企业贷款难,而农行、信用社却有钱不敢贷。其中内含诸多深层理论和实际问题。既有企业和农户自身存在的规模与信用问题,也有银行、信用社存在的体制与制度问题。近几年来,国内研究社会信用或企业信用的论著较多,但专门针对涉农企业和社区农户信用与金融支持的研究仍显不足。因此,探索适合涉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体系,重建新型的农村信用关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对促进金融部门和涉农经济组织有效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全文由导论和8章主体内容构成。 第一章,导论 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有关信用、信用的作用、农村信用与金融支持、信用建设与管理等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创新之处。... 

【文章页数】:2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信用理论研究综述
        1.3.1 国外信用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信用理论研究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信用的一般及其理论基础
    2.1 信用的起源与发展
    2.2 信用内涵及其本质
        2.2.1 信用内涵的界定
        2.2.2 信用的本质特征
        2.2.3 诚信、信任、信用的关系
    2.3 信用结构、信用形式与信用机制
        2.3.1 信用结构
        2.3.2 信用形式
        2.3.3 信用机制
    2.4 信用资源的成本-效益分析
        2.4.1 信用资本、信用成本与信用收益的内涵
        2.4.2 信用成本收益关系分析
    2.5 信用的供给与需求
        2.5.1 信用的供给与需求机制
        2.5.2 信用风险与信用供求关系
    2.6 涉农经济组织及其信用供需矛盾
        2.6.1 组织的概念
        2.6.2 涉农经济组织的界定
        2.6.3 涉农经济组织信用供需矛盾的一般化分析
    2.7 信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7.1 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
        2.7.2 信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7.3 信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三章 涉农企业与正规金融机构间的信用关系
    3.1 涉农企业的内涵界定
    3.2 我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及信用现状
        3.2.1 我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及存在问题
        3.2.2 我国涉农企业的信用现状
    3.3 我国涉农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3.4 银行信贷配给与涉农企业融资信用--一个有关利率-非利息成本的理论模型
        3.4.1 银行信贷配给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3.4.2 信用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信贷配给分析
    3.5 涉农企业信息披露风险与信用供给主体的选择
第四章 农户与非正式金融间的信用关系
    4.1 农村非正式信贷市场的产生、特点及其信用
        4.1.1 农村非正式信贷市场需求分析
        4.1.2 农村非正式信贷市场供给分析
        4.1.3 农村非正式信贷市场的特点与信用
    4.2 我国非正式金融的历史演变与性质定位
        4.2.1 旧中国农村借贷关系与金融资本活动
        4.2.2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
        4.2.3 非正式金融的性质与定位
    4.3 90年代以来我国农户融资及用途分析
    4.4 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的实证分析
        4.4.1 农户信用与民间贷的实证分析
        4.4.2 借贷内容调查
        4.4.3 民间借贷的特点
    4.5 完善民间借贷的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金融部门的制度扭曲与金融安排
    5.1 制度扭曲及其效率损失
        5.1.1 扭曲性制度安排下的资源配置及其效率损失
        5.1.2 扭曲性制度安排下的金融垄断市场及其效率损失
    5.2 金融规模成本比较:发展适合涉农经济组织的中小商业银行
    5.3 金融部门发展模型比较:非正式金融存在的依据
    5.4 分割市场下的利率
        5.4.1 分割市场下的利率均衡
        5.4.2 非正式金融的利率
    5.5 涉农经济组织的信用甄别与金融部门的市场演进
第六章 涉农经济组织的信用行为与网络结构
    6.1 经济学对信用行为的分析
        6.1.1 个体机会主义行为与信用
        6.1.2 机会主义行为、信用行为与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
    6.2 涉农经济组织的信用行为---以订单农业为例
    6.3 信用产生的条件和机制
        6.3.1 信用形成的理论分析
        6.3.2 信用形成的实证分析
    6.4 提升涉农经济组织信用的网络结构
        6.4.1 什么是网络结构
        6.4.2 网络中的资源配置与信用
        6.4.3 涉农经济组织为什么要选择网络结构
    6.5 网络结构关系与信用风险控制
        6.5.1 网络中的信息与信用
        6.5.2 网络的强弱与信用风险控制
    6.6 涉农经济组织的网络实践
        6.6.1 轮流信用网络组织
        6.6.2 奶业生产融资网络
        6.6.3 农户信用互保联合体网络
第七章 涉农经济组织信用担保体系研究
    7.1 信用担保的一般理论
        7.1.1 担保概念与贷款担保
        7.1.2 担保方式与信用担保
        7.1.3 信用担保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7.2 涉农经济组织信用担保的作用
        7.2.1 信用担保可弥补涉农经济组织信用资源的不足
        7.2.2 信用担保体现了政府对涉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
    7.3 国外信用担保体系、主要模式及通行做法
        7.3.1 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主要模式
        7.3.2 担保倍数
        7.3.3 银行与担保机构
        7.3.4 担保费率和获利率
    7.4 涉农经济组织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
        7.4.1 担保机构模式选择
        7.4.2 担保机构资金来源
        7.4.3 担保对象与条件
        7.4.4 担保范围及比例
        7.4.5 担保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
第八章 涉农经济组织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8.1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与方法综述
        8.1.1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
        8.1.2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与模型
        8.1.3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对我国涉农经济组织的适用性
    8.2 基于层次综合理论构建涉农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8.2.1 涉农企业信用评价因素的层次划分
        8.2.2 涉农企业信用评价因素权重集
        8.2.3 涉农企业信用评价集
        8.2.4 涉农企业信用模糊综合评价
    8.3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确定涉家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
        8.3.1 集对要件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和处理
        8.3.2 度量涉农经济组织信用风险的基础模型及其集对表示
        8.3.3 估计涉农经济组织信用等级的集对分析模型
    8.4 信用等级与转移概率矩阵评估模型的构建
第九章 涉农经济组织的信用提升与金融支持
    9.1 涉农经济组织的信用提升
        9.1.1 强化涉农企业和农户的信用道德建设
        9.1.2 构建清晰、稳定的产权制度。
        9.1.3 构建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进一步完善信用法规
        9.1.4 努力改善涉农经济组织所在地区的信用环境
        9.1.5 研究、制订涉农经济组织的信用标准及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9.1.6 积极探索涉农企业和社区农户信用组织创新
        9.1.7 积极发展信用中介服务市场,支持和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9.1.8 加快农村信用电子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信用管理水平
    9.2 构筑复合共生型的涉农经济组织金融体系
        9.2.1 涉农经济组织需要怎样的金融支持体系
        9.2.2 金融部门怎样有效地支持涉农经济组织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685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685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8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