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论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基于货币循环的分析视角

发布时间:2024-05-20 22:54
  在生态系统中有这样一些物种,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物种被称为Keystone(关键物种)。笔者在研究金融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发现,中央银行对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物种虽然没有直接的控制能力,但它能够为金融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生物群落提供食物——货币,同时还能够维护金融生态系统中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对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一有趣的发现,本文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中央银行是不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Keystone?并就这一命题所涉及到的相关方面展开了思考:(1)什么是金融生态系统?金融系统模拟生态系统是否有理论支撑?金融系统模拟生态系统需要哪些假设条件?(2)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是不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的Keystone?它与金融生态系统中其它物种的关系怎样?它与其生存的内外环境是如何协调?(3)如何评估转轨时期我国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等?这些是本文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本文运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从货币循环视角对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作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导论。...

【文章页数】:2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图示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图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图
    1.2 逻辑架构及内容安排
        1.2.1 逻辑架构
        1.2.2 内容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
第2章 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
    2.1 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
        2.1.1 金融发展理论
        2.1.2 金融资源理论
        2.1.3 金融协调理论
        2.1.4 金融生态系统理论
    2.2 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基本假设
        2.2.1 金融交易主体假设
        2.2.2 货币循环假设
        2.2.3 信用流假设
        2.2.4 政府行为假设
    2.3 金融生态系统的定义、内涵及特征
        2.3.1 金融生态系统的定义
        2.3.2 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
        2.3.3 金融生态系统的特征
    2.4 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4.1 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
        2.4.2 金融生态系统的结构
        2.4.3 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
    2.5 金融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
        2.5.1 货币循环:金融生态系统演化的物质基础
        2.5.2 金融效率帕累托改进:金融生态系统演化的持续推动力
        2.5.3 金融生态平衡:金融生态系统演化的内生机制
第3章 金融生态系统的货币循环
    3.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1.1 物质循环的概念
        3.1.2 物质循环的特点
        3.1.3 物质循环的描述方法
    3.2 货币理论的文献综述
        3.2.1 货币需求理论
        3.2.2 货币供给理论
    3.3 货币流通的文献综述
        3.3.1 古典学派理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制度决定的常数
        3.3.2 凯恩斯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化的
        3.3.3 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
    3.4 货币循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3.4.1 货币循环的界定
        3.4.2 货币循环的特征
        3.4.3 货币循环的描述方法
        3.4.4 借鉴货币循环原理解释货币供给的性质
第4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生态系统的关系:货币循环分析视角
    4.1 中央银行如何从金融生态系统中演变?
        4.1.1 货币演化路径
        4.1.2 发展脉络
    4.2 中央银行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的keystone?
        4.2.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keystone?
        4.2.2 keystone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4.2.3 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3 中央银行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如何?
        4.3.1 中央银行与政府
        4.3.2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4.3.3 中央银行与企业
        4.3.4 中央银行与居民
    4.4 中央银行与内外环境是如何协调的?
        4.4.1 中央银行与内部制度环境
        4.4.2 中央银行与信用环境
        4.4.3 中央银行与法制环境
第5章 中央银行发挥的角色之一:货币循环的总阀门
    5.1 中央银行为何独立享有货币发行权?
        5.1.1 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发挥货币循环遥控器的基础
        5.1.2 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充当货币循环镇流器的核心
    5.2 中央银行怎样发行货币?
        5.2.1 货币发行的涵义
        5.2.2 货币发行的种类
        5.2.3 货币发行渠道与程序
        5.2.4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5.3 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怎样?
        5.3.1 美国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5.3.2 英国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5.3.3 日本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5.3.4 加拿大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5.4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制度如何演变?
        5.4.1 人民币发行的原则
        5.4.2 发行渠道和程序
        5.4.3 发行基金计划
        5.4.4 货币发行管理
    5.5 中央银行是怎样参与货币循环?
        5.5.1 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循环的内涵
        5.5.2 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循环的基本原理
        5.5.3 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循环的主要内容
        5.5.4 我国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循环的演变历程
第6章 中央银行发挥的角色之二:货币循环的遥控器
    6.1 中央银行如何充当金融生态系统货币循环的遥控器?
        6.1.1 货币循环遥控器的涵义
        6.1.2 货币循环遥控器的主要内容
        6.1.3 货币循环遥控器的作用原理
    6.2 中央银行能否有效调控金融生态系统货币循环?
        6.2.1 中央银行调控政策有效还是无效?
        6.2.2 影响中央银行短期有效调控的因素有哪些?
    6.3 主要国家中央银行怎样调控货币循环?
        6.3.1 美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循环的演进过程
        6.3.2 英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循环的演进过程
        6.3.3 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循环的演进过程
        6.3.4 韩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循环的演进过程
    6.4 怎样评价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制度?
        6.4.1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制度的演进路径
        6.4.2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效果如何?
    6.5 如何提高我国中央银行有效调控货币循环的能力?
        6.5.1 疏通货币调控的金融市场传导途径
        6.5.2 疏通货币调控的商业银行传导途径
        6.5.3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6.5.4 提高货币调控的操作水平
第7章 中央银行发挥的角色之三:货币循环的镇流器
    7.1 货币循环镇流器的界定
        7.1.1 货币循环镇流器的概念
        7.1.2 货币循环镇流器的内涵
        7.1.3 中央银行充当镇流器角色的演变及其作用原理
    7.2 货币循环镇流器的主要内容
        7.2.1 金融监管职能
        7.2.2 最后贷款人职能
    7.3 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如何发挥货币循环镇流器的角色
        7.3.1 美、英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维护货币循环稳定的制度架构
        7.3.2 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等转轨国家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架构
        7.3.3 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维护金融稳定制度架构的比较与启示
    7.4 我国中央银行怎样履行货币循环镇流器的职能
        7.4.1 我国中央银行履行货币循环镇流器职能的演进路径
        7.4.2 对我国中央银行发挥货币循环镇流器效果的实证评估
        7.4.3 提高我国中央银行充当货币循环镇流器角色的有效路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与获奖情况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979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979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