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共同市场构想与策略选择
本文选题:共同市场 切入点:文化产业 出处:《亚太经济》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两岸文化共同市场是当前实现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与文化融合的最佳形式。本文从两岸文化产业的互补性分析入手,结合区域经济整合理论,探讨建立两岸文化共同市场的可行性、效应,并提出若干设想与策略选择。
[Abstract]:The cultural common marke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is the best form of cultural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omplementary analysis of cross-Strait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ombines with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 of establishing a common cultural common market between Taiwan and Taiwan,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ntative ideas and strategic choices.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
【分类号】: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范力;刘岩;;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与共同市场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2 张植荣;王俊峰;;两岸共同市场:理论与实践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02期
3 叶兵兵;;关于“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J];华商;2008年16期
4 林长华;;萧万长“两岸共同市场”构想浅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02期
5 陈照;高明;;关于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共同市场的探讨[J];亚太经济;2008年05期
6 祁述裕;;关于建立海峡两岸共同文化市场的构想[J];新视野;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林斐婷;;共同市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深化发展的最佳选择[J];长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2 连水兴;;从“文化共同体”到“媒介共同体”:海峡两岸传媒业合作研究的视角转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谭学纯;;本期话题:修辞学科学术观察与思考(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林斐婷;;台湾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的经济效应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郑思宁;孙骏;蔡贤恩;;闽台农产品贸易研究综述[J];台湾农业探索;2012年01期
6 林斐婷;;论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J];莆田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华晓红;杨立强;郑学党;;中华自由贸易区:从假设到实践的可能性[J];亚太经济;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思宁;闽台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贺文英;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模式探讨[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王敏娟;ECFA框架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范梦月;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合作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梅波,丁秀飞;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两岸共同市场”构想[J];东南学术;2005年05期
2 施宇辉;;福建作为“两岸共同市场”试点可行性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庄宗明;;“两岸共同市场”:理念架构及其现实意义[J];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01期
4 黄建忠;;“两岸共同市场”的特殊构架与机制设计[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1期
5 黎海波;台湾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政府扶持经验[J];河北农机;2005年04期
6 厦门大学课题组;庄宗明;;两岸经贸合作的现实选择——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J];两岸关系;2007年08期
7 邱芝;欧盟一体化发展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1期
8 江涌;两岸共同市场何时建成[J];世界知识;2005年12期
9 关秀丽;CEPA后的两岸四地经贸关系走势观察[J];经济前沿;2005年07期
10 曾华群;略论WTO体制的“一国四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淮水;;打造民族文化大省——对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支部生活;2003年12期
2 赖祖胜;;要重视文化产业建设[J];人民政坛;2003年05期
3 ;文博会,,打造文化贸易领域的“广交会”[J];中国广告;2006年07期
4 容小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促进广西经济加快发展[J];当代广西;2006年19期
5 张政;李力;;绿城金秋谈文化 南宁乡音叙乡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籍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J];当代广西;2006年19期
6 张友勤;赵华功;;高密市文化产业现状调查与思考[J];理论学习;2006年10期
7 柳斌杰;;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J];中国报业;2006年05期
8 贾葭;;周小川: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J];华商;2007年12期
9 ;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J];思想战线;2007年03期
10 邵宁;王均;穆东升;林炎志;张晓兰;胡建华;;关于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J];新远见;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弘;王亚楠;;贵州省在区域合作框架下坚持“环境权”理念之必要[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王崇举;;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武贤;雷明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制度创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田磊磊;;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全球化时代东亚各国的占优发展战略[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海进;;借助场县共建舞台唱好区域合作大戏[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益伟;;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路径选择[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秦学;;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诸葛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西部律师业的影响[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陆兵;;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 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荣;长江流域区域合作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宗明;关于高层次文化人才战略的思考[N];组织人事报;2010年
3 程勇军;切实加强文联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N];黄山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李向红邋万君 实习生 王鹏;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西安开幕[N];陕西日报;2008年
5 记者 万君邋实习生 王鹏;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闭幕[N];陕西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晶;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N];西安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建军 环宇 记者 鹏玉;认真学习京陕豫先进经验 全力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N];承德日报;2008年
8 兰州市委党校 马丽云;深化地域特色——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N];兰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亚男;社科专家盛赞深圳文化产业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8年
10 记者 杨栋;国家文化产业研究所调研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N];天水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卓;新自由主义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3 曹阳;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胡仁霞;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程永林;区域整合、制度绩效与利益协调[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杨军红;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汤山文;论深港经济合作的寻优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王仕英;肯尼迪政府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镇鸿;泛珠三角工业共同市场的开拓与建立[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2 王芹;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帷洋;我国邮轮经济的区域合作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4 黄士凡;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基础、障碍与对策[D];厦门大学;2008年
5 王建勋;中国对外政策中亚洲意识的发展及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6 游姝琪;闽、浙、赣三省毗邻区跨区域合作的机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7 高景楠;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8 宝勒尔;蒙古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东亚共同体”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康健;21世纪初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合作关系[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76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57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