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从展场到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20:16

  本文选题:中国艺术博物馆 切入点:展览空间 出处:《上海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变化,艺术品的展示方式与观看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当代艺术博物馆不再只是艺术品的“盛放容器”,或“无表情”的展示背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是一个艺术发生和创作的场所;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讲,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是艺术史直观形象的表征形式,是艺术话语的“空间化”表现,是向公众叙说艺术史的场所。展览空间中展品的布置和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代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与观众对艺术品的体验方式转变的空间写照。而目前国内的当代艺术研究大多围绕艺术家与作品展开,对艺术品展示空间及其呈现方式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从“展场与展览”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场所特征、内在逻辑以及展览的呈现与布置进行深入研究,并从艺术学角度探讨当代艺术展览的内涵与意义。本文以“当代艺术作品展示”为切入点,运用空间理论,借鉴新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进行研究;围绕展览空间的不同面向,全文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论述:其一,研究本体的解构与重构,对研究对象—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进行全新解读,通过与传统的艺术博物馆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空间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其二,研究对象特性的分析与阐述,运用空间理论分析提炼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场所特征与空间内涵;其三,认知与体验,重点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布展过程中运用的空间叙述方式以及观众观看方式与体验方式的转变。第四,本源重塑,追问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本质与意义。围绕这四个方面,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从展示内容、空间样式、展览形式与空间性质四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平滑的空间性质;第二部分,运用福柯的权力规训、德勒兹块茎思想等空间理论,重点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多元异质”特征;第三部分,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了当代艺术作品布展方式由序到叙、由阵列到生成的转变过程;展品、空间样式与布展方式的转变必然对艺术品观看方式带来影响,因此游牧式的观看方式与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方式为本文第四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五部分是本文的落脚点,由展览空间导向当代艺术展览,围绕展览内容、策展思路与展览意义等方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重新思考与厘定。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并不仅仅是指博物馆中的建筑空间,而是建筑空间、展品、观众与策展人共同营造的一种空间关系,其空间性质与功能会因展览的样式与目的不同而转变。其次,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并不是中性、匀质的空间,而是包含一定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是艺术家、观众与策展人博弈的结果,在当代艺术展览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展览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信息输出者。再次,以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展览不再是展品的线性陈列,而是一个颠覆式的美学部署,是艺术家、观众、与策展人,以及专家学者的连接纽带,当代艺术展览是用一场展览活动局部的审美冲突,去撬动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在观众中营造“艺术-审美”事件,因此,展览只是培育这一冲突所需的道具现场,由展览引发而来的艺术家、观众的审美冲突,探索引导新的艺术品解读方式和观看体验方式才是展览着眼的内核。最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不仅是对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艺术创作的一种集合化呈现,它本身就是艺术现象,是当代艺术史书写一种方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124


本文编号:1659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659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d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