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5 12:42

  本文选题:文化产业 切入点:产业集聚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空间集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文化产业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文化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产业集聚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趋向。传统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力因素,如报酬递增、外部性、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是否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是什么?本文选择将文化产业集聚形成及其效应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并融合新兴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以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结合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研究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文化产业集聚所形成的集聚经济效应、创新效应和城市空间更新效应,并基于中国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于丰富文化产业集聚形成与集聚效应的研究、指导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培育和实现集聚效应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结论总结如下: 1.从分工演化和产业组织变迁的视角,将文化产业集聚作为一个中间性组织,在对文化产业生产组织历史演变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分工、交易效率和文化产业集聚形成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构建一个分工的收益——成本模型,揭示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分工组织效率。研究发现,分工所产生的外部性和报酬递增是文化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力,集聚有利于分工收益的实现并通过提升交易效率促进分工的演化,分工和产业集聚相互推进;文化产业集聚这种组织形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率的分工组织安排,有效填补了企业纯市场组织和企业科层组织的效率空隙。 2.基于新古典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构建了一个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多视角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中国各省域文化产业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正相关性,从行业来看,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艺术表演、文化娱乐这3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较高。(2)东部地区具有文化产业集聚的区位优势,而文化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具有文化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在控制新经济地理等因素影响下,新古典贸易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3)新经济地理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解释是强有力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数量、人力资本水平与地区多样性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制度因素可以部分解释文化产业的集聚分布,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和园区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5)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 3.在对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基础上,从文化产业增长和文化产业效率两个方面,对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文化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2)从文化产业集聚的产业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中发现:中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文化产业区域差异显著,但地区差异呈收敛趋势;文化产业存在显著的集聚增长效应,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均对文化产业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文化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文化产业集聚经济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促进邻近地区的文化产业增长。(3)从文化产业集聚的产业效率效应的实证检验中发现:2004-2010年间,中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带文化产业效率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城市化经济是中国文化产业效率改进的主要动力,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对文化产业效率的改进无显著影响,地方化经济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 4.基于网络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文化产业集聚具有经济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相互嵌套的“双网络”属性,地理集聚是相互作用和互为增强的“双网络”运行的空间需求。(2)文化艺术业集聚网络、文化旅游业集聚网络和文化创意集聚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结构。(3)文化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位于网络中心并占有丰富结构洞的文化企业具有更好的创新绩效表现,网络联结的强度和质量是决定创新绩效差异的主要因素,对具有不同知识吸收能力的文化企业来说,网络位置和网络联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 5.基于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视角,分析了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更新的互动机制和典型互动模式,将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物理空间、产业空间和意象空间组成的融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复合空间,构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园区空间效应评价框架,对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城市空间效应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更新具有互动机制,原本衰败的城市空间成为文化创意生产的空间资本,吸引文化创意人员和文化企业的空间集聚,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更新和城市形象的提升。(2)艺术家主导下的文化艺术区模式、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区模式和独立文化产业新区模式在城市更新动力、空间区位、空间生产与管理、文化产业类型、城市更新效应五个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3)曲江文化产业新区在物理空间和意向空间的营造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以空间集聚为特征的文化生产空间还要加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广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响应与反馈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2 王正环;叶飞文;李常青;;构建福建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邢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管理;2009年02期

4 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05期

5 易可君;以体制创新推进湖南小城镇建设[J];文史博览;2005年Z1期

6 ;1436璀璨亮相第五届上海时装周[J];山西青年.新晋商;2007年11期

7 周延召;;城市文化产业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2期

8 李;;市场导向是文化产业集聚的根本[J];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04期

9 陈少峰;;走向文化产业强国的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劳动要素集聚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涵;安佳;逄金玉;;产业集聚网络化研究[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樊万朝;仪征沿江迎来高新产业集聚热[N];新华日报;2007年

2 欣怡;张北:打造优势产业集聚经济区[N];中国特产报;2009年

3 记者 李蔓;点亮深圳产业集聚地[N];中国黄金报;2005年

4 何运平邋匡湘鄂 卢舜辉;广东惠州力推高端产业集聚基地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张从春;邳州成出口胶合板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N];国际商报;2008年

6 记者 张德利;3年内建成川东北产业集聚中心[N];南充日报;2008年

7 首席记者 刘长军;我市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N];盘锦日报;2009年

8 记者 潘峰;池州承接转移加速产业集聚[N];安徽日报;2010年

9 南方日报记者 景小华 实习生 彭文蕊;粤产业扩散趋势加剧[N];南方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王正喜;培育骨干企业 力促产业集聚[N];徐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海;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迪;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陈燕;闲置空间再生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4 王艳荣;农业产业集聚的效应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李碧宏;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D];西南大学;2012年

6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李景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10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玲飞;产业集聚对创新绩效影响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小飞;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优势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陈彦;中国省际财政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5 敖娟;产业集聚效应与湖北汽车产业再造[D];广西大学;2004年

6 连晓霞;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7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8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10 吕靖烨;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63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663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b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