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8 07:13
【摘要】: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城市竞争中的中流砥柱。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我国主要经过五个省份,沿途大小三十多个城市,是中国以“古丝绸之路”历史积淀为背景,主动发展与沿线城市经济贸易、互联互通、文化交流的新的合作发展区域。如何在与国际接轨的丝绸之路上脱颖而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节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成为了关键因素。本文在梳理城市文化软实力相关理论的前提下,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极具代表性的12个重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秉持可操作性原则遴选出合适的二级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代入2015年12座城市具体评价指标数据科学定量归类出一级指标,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了2013-2015年连续三年样本城市文化软实力,并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文化软实力大致可分为文化基础力、文化形象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四个层面。(2)西安、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省会城市,相比其它城市文化软实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同样作为省会城市的银川、西宁和乌鲁木齐,在文化基础力和文化形象力上建设的不足制约了其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宝鸡、天水从整体上看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良好,但由于近几年更侧重经济发展,致使城市产业结构倾斜较为严重,导致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相较于其经济建设而言落后很多。嘉峪关、张掖这两个工业城市在文化吸引力建设上较薄弱;定西、吐鲁番和武威由于经济和环境等外在因素,导致城市文化软实力整体发展严重滞后。(3)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文化软实力应该从城市群体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完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with culture as the core has become the mainstay of urban competitio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mainly passes through five provinces and more than 30 cities along the way in our country. It is China's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to actively develop economic, trade, and interconnection with cities along the route. New areas of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How to stand out on the Silk Road, the key factor is the soft power of each node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On the premise of combing the theory of soft power of urban culture, this paper selects 12 representative citie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elects the appropriate secondary evaluation index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neuverability. By means of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 scientific and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index is made by using the data of 12 cities' concrete evaluation indexes in 2015, and a set of relatively comple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i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from 2013 to 2015 is carried ou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cultural basic force, cultural image power, cultural attractio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power. (2) Xi'an, Xi'an, Lanzhou, as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in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posi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cities' cultural soft power. However, Yinchuan, Xining and Urumqi, which are also the provincial capitals, have limit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cultural image. Baoji, Tianshui has a good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on the whole, but due to more emphasi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more inclined, 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compared with its economic construction is a lot behind. Jiayuguan, Zhangye, the two industrial c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ttraction is relatively weak; In Dingxi, Turpan and Wuwei, due to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lags behind seriously. (3) to promote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should be built from the urban mass. Build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dustry chain, perfect city culture infrastructure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元鲁;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J];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01期

2 邹玲芳;;提升河北城市文化内涵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坛;2008年24期

3 任致远;;关于城市文化的拙见[J];城市;2009年05期

4 于丽洁;李凡;马静宇;张宏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7期

5 张春颖;王建华;;提升廊坊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11期

6 苏萱;李锦华;;城市文化品牌概念模型及分析[J];城市问题;2010年06期

7 张楠楠;刘莲香;蒋伟伟;;关于提升宿迁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新西部;2010年08期

8 李菁;段斌;;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读任致远先生城市文化系列文章有感[J];城市;2011年03期

9 陈海燕;;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认同的基本现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3期

10 刘文俭;;城市精神,建设文化青岛的要素[J];走向世界;2011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丹;孙丽华;陈仲堂;闫红梅;;提升沈阳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天伦;;论图书馆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A];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劲;;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文化的意义、难点与致思理路[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琨;;我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颂成;;城市文化是催生文学新样式的肥沃土壤[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吴玲;王志章;;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行为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进;;城市文化与身份研究[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程宏宇;;南通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建设[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9 王一川;;通向北京城市文化精神[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10 樊娟;;树立古城西安的城市文化品牌——外修建筑与内修文学[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浩然;城市文化如何“公共表达”[N];中国财经报;2007年

2 王春雷;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欧阳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文化与社会和谐[N];贵阳日报;2007年

4 钱泽红;两岸四城探讨城市文化的公共性[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实习生 刘佳丽;城市文化的定位与发展走向[N];大庆日报;2007年

6 市政府副市长 柴绍豪;创建文明城市要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N];酒泉日报;2007年

7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吴予敏;城市文化的公共性首先是公享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郭强;2007中国民盟城市文化论坛在并举行[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9 记者 卫冰;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永恒的魅力[N];山西政协报;2007年

10 记者王健生;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了科学量化标准[N];中国改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蔡尚伟;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D];四川大学;2003年

2 荆蕙兰;近代大连城市文化研究(189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姚历;梅斯的法兰西民族身份[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绚蕾;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2 王月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金虹;城市文化架构下的业余声乐教学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杨皓;“老苏州形象”的媒介再现[D];苏州大学;2015年

5 岳春波;以赛马运动引领呼和浩特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嵇晶晶;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付玉巍;基于城市文化的地铁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刘之卓;沈阳新建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的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菅兵兵;论谭延,

本文编号:2317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317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8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