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术馆的形成及其美育功能
发布时间:2021-08-09 21:50
晚清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大大小小的各种博览会使广大的中国人逐渐了解并接受了现代意义上的“展览”这样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西方哲学、美学知识的传入促使美育被教育家和艺术家们推崇为救亡图存、改良国民的现实手段,伴随着实业救国中提倡图画的余韵,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美术展览潮流。一方面出于对西方文明的直接借鉴,另一方面源于美术展览自身的发展需求,苏州美术馆和天津市立美术馆先后应运而生,分别成为中国最早的私立和公立美术馆。本文认为,近代中国美术馆的形成大约是“博览会—美术展览—美术馆”的发展过程。在“博览会—美术展览—美术馆”的发展过程中,“展览”这种集市场活动、美育活动、公益活动为一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贯穿始终,逐渐将“展览”融入日常生活的广大民众成为民国美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呼吁美育普及的艺术家、教育家们则是民国美育活动的主体,在现代国家制度中建立起的行政和教育体系则是民国美育现代性的根本保障。二十世纪开始,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商品赛会,以及清末第一次全国性质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中“美术馆”的公开亮相,使“展览”这样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知。早期以发展工商实业为目的的赛会和博览会便借助这...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陆之景物:南洋劝业会美术馆(附图)》;右
及两个参考馆,总共十三个展馆。二、南洋劝业会中的“美术馆”南洋劝业会的十三个本馆大都是西式建筑,其中美术馆是仿罗马式,位于会场中央事务所后,所占面积为四十八方丈,高一丈五尺。③馆内共分四门,分别是工艺门、铸塑门、手工门和雕刻门。④工艺门中有来自扬州的漆器、名人书法、山水立轴、瓷制花瓶等;铸塑门中主要为常州无锡的泥像;手工门中有刺绣花屏、写生织物、绣衣、油画、油漆画等;雕刻门中主要是江浙一带的雕刻竹器、雕刻石器、雕刻瓷器和雕刻漆器。左图1-1.《大陆之景物:南洋劝业会美术馆(附图)》;右图1-2.《美术馆(照片)》①古伟瀛:《从“炫奇”、“赛珍”到“交流”、“商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一个侧面》,《思与言》1986年第3期。②苏克勤注:《南洋劝业会文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③《南洋劝业会观会指南》,南洋劝业会事务所出版1910年版,第52页。④《南洋劝业会游记》,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20页。
书》中有报告者分布比较表(如下图)显示,教育的关注度最高,工艺和农业的关注度相差无几,接下来关注度最高的就是美术,在所有的类别中关注度居中。根据《南洋劝业会审查得奖名册》,美术类获得一等奖的主要为雕漆、珐琅器、刺绣、漆器、牙器等十件中国传统工艺展品,新兴的油画、水彩画虽在各地学堂支持下发展迅猛但尚未成为审美主流,又因广泛临摹东西洋作品而被诟病,文人志士们往往对其持消极态度。在对艺术类展品的品鉴上,也始终围绕振兴实业和激发爱国情感这两大主题,艺术类展品的审美价值在此情况下被大大削弱。图1-3.《报告者分布比较表》①《谋美术之发达宜注重于实用及低廉其价值》,《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中国图书公司出版1913年版,第307页。②《谋美术之发达宜注重于实用及低廉其价值》,《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中国图书公司出版1913年版,第307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美术馆学的基础性研究[J]. 范迪安. 中国艺术时空. 2018(01)
[2]民国时期天津美术馆研究组的教育理念与实践[J]. 艾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3]颜文樑年谱[J]. 尚辉. 艺术学研究. 2012(02)
[4]苏州美术画赛会研究[J]. 丁林艺. 艺术学研究. 2012(02)
[5]民国、新中国美术史研究述评[J]. 孔令伟. 美术研究. 2008(04)
[6]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和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J]. 王宏钧. 中国文化遗产. 2005(04)
[7]“美术”研究[J]. 黄大德. 美术研究. 2004(02)
[8]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J]. 马敏. 历史研究. 2004(02)
[9]“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J]. 陈振濂. 美术研究. 2003(04)
[10]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再认识[J]. 薛永年. 美术观察. 2002(04)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1895-1924年的“美术”观念[D]. 彭卿.中国美术学院 2016
[2]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D]. 朱亮亮.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公众与展场[D]. 陈浩.上海大学 2013
[4]展示与销售[D]. 郭淑敏.中央美术学院 2009
[5]艺术启蒙与趣味冲突[D]. 商勇.南京艺术学院 2006
硕士论文
[1]刘子久研究[D]. 路韶康.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2]天津市立美术馆发展史略[D]. 江紫媛.天津大学 2016
[3]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研究[D]. 魏冕.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流变与演变特征[D]. 刘薇.浙江师范大学 2011
[5]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D]. 薛坤.苏州大学 2011
[6]中国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研究[D]. 葛斐尔.中国美术学院 2010
[7]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看民国时期的全国美术展览机制[D]. 卢缓.中央美术学院 2007
[8]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研究[D]. 文嘉琳.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2861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陆之景物:南洋劝业会美术馆(附图)》;右
及两个参考馆,总共十三个展馆。二、南洋劝业会中的“美术馆”南洋劝业会的十三个本馆大都是西式建筑,其中美术馆是仿罗马式,位于会场中央事务所后,所占面积为四十八方丈,高一丈五尺。③馆内共分四门,分别是工艺门、铸塑门、手工门和雕刻门。④工艺门中有来自扬州的漆器、名人书法、山水立轴、瓷制花瓶等;铸塑门中主要为常州无锡的泥像;手工门中有刺绣花屏、写生织物、绣衣、油画、油漆画等;雕刻门中主要是江浙一带的雕刻竹器、雕刻石器、雕刻瓷器和雕刻漆器。左图1-1.《大陆之景物:南洋劝业会美术馆(附图)》;右图1-2.《美术馆(照片)》①古伟瀛:《从“炫奇”、“赛珍”到“交流”、“商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一个侧面》,《思与言》1986年第3期。②苏克勤注:《南洋劝业会文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③《南洋劝业会观会指南》,南洋劝业会事务所出版1910年版,第52页。④《南洋劝业会游记》,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20页。
书》中有报告者分布比较表(如下图)显示,教育的关注度最高,工艺和农业的关注度相差无几,接下来关注度最高的就是美术,在所有的类别中关注度居中。根据《南洋劝业会审查得奖名册》,美术类获得一等奖的主要为雕漆、珐琅器、刺绣、漆器、牙器等十件中国传统工艺展品,新兴的油画、水彩画虽在各地学堂支持下发展迅猛但尚未成为审美主流,又因广泛临摹东西洋作品而被诟病,文人志士们往往对其持消极态度。在对艺术类展品的品鉴上,也始终围绕振兴实业和激发爱国情感这两大主题,艺术类展品的审美价值在此情况下被大大削弱。图1-3.《报告者分布比较表》①《谋美术之发达宜注重于实用及低廉其价值》,《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中国图书公司出版1913年版,第307页。②《谋美术之发达宜注重于实用及低廉其价值》,《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中国图书公司出版1913年版,第307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美术馆学的基础性研究[J]. 范迪安. 中国艺术时空. 2018(01)
[2]民国时期天津美术馆研究组的教育理念与实践[J]. 艾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3]颜文樑年谱[J]. 尚辉. 艺术学研究. 2012(02)
[4]苏州美术画赛会研究[J]. 丁林艺. 艺术学研究. 2012(02)
[5]民国、新中国美术史研究述评[J]. 孔令伟. 美术研究. 2008(04)
[6]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和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J]. 王宏钧. 中国文化遗产. 2005(04)
[7]“美术”研究[J]. 黄大德. 美术研究. 2004(02)
[8]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J]. 马敏. 历史研究. 2004(02)
[9]“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J]. 陈振濂. 美术研究. 2003(04)
[10]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再认识[J]. 薛永年. 美术观察. 2002(04)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1895-1924年的“美术”观念[D]. 彭卿.中国美术学院 2016
[2]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D]. 朱亮亮.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公众与展场[D]. 陈浩.上海大学 2013
[4]展示与销售[D]. 郭淑敏.中央美术学院 2009
[5]艺术启蒙与趣味冲突[D]. 商勇.南京艺术学院 2006
硕士论文
[1]刘子久研究[D]. 路韶康.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2]天津市立美术馆发展史略[D]. 江紫媛.天津大学 2016
[3]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研究[D]. 魏冕.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流变与演变特征[D]. 刘薇.浙江师范大学 2011
[5]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D]. 薛坤.苏州大学 2011
[6]中国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研究[D]. 葛斐尔.中国美术学院 2010
[7]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看民国时期的全国美术展览机制[D]. 卢缓.中央美术学院 2007
[8]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研究[D]. 文嘉琳.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2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33328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