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基于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2-28 22:05

刘乃慈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不断推动,要求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进程中来。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国际间贸易和引入外商投资的同时也逐渐开展了许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以寻求技术上的进步和产业上的升级。本文利用1978-2008年度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实证检验模型,借以论证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我国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技术进步

一、引言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持续强调和鼓励走出去战略,使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国内掀起一阵又一阵热潮。到2008年底已经有8500家国内投资者在外投资设厂,成立的企业达12000家,其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率达到71.9%,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839.7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居全国第二位,仅排在美国之后。可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走出去引进来并重的时期。

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于通过进出口、FDI 等渠道使发展中国家从其它发达国家的研发中获益,而对走出去政策引导的母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非常少。逆向技术外溢是指母国对东道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后,对东道国没有起到技术上的带动作用,相反,投资母国却从东道国汲取高新技术,给母国带来产业升级和国家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利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使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学习和升级是最新的、适宜的趋势。

二、主流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经济学家们较早开始关注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经过各个学派的长期研究已经形成了许多比较完整的经典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最先触及该论题,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对外直接投资归纳为四种类型: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性资产寻求型。邓宁认为在过去的几年中,跨国公司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是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这时的对外直接投很少强调自身的所有权优势,而是侧重于同外国公司的并购或合作来拓展自身优势。

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投资情况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主张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母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进行,向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通过这样来节省国内的稀缺资源,进而用于发展其他产业。这样有助于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美国经济学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适合小市场需求的小规模制造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等特点,并且具备灵活性,可以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小的市场需求进行调节,进行小批量生产,而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在这种市场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存在与之相对的优势。

基于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 本文将借助中国1978- 2008 年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国内研发支出、吸收外商投资额、人均收入水平及对外直接投资额的统计数据, 建立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 以检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国内技术进步是否起到积极的影响。

 

1. 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我国2003年前没有建立对外直接投资公报制度,所以OFDI数据的选取分为两个部分: 1987- 2002年来自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上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对外直接投资额数据;2003- 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数据取自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当年汇率平均价格换算成以亿美元为单位来表示。

2、技术水平。技术水平中的研发能力是我国经济内在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用以测量国内技术水平的进步与否,这里选取的是1987- 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内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授权数作为我国国内技术发展水平的考察变量。为了能够更好的代表技术创新水平,我们仅使用总授权量中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而剔除了外观、实用等发明授权量,使我们研究国内研发水平的提升更有说服力。

3、收入水平。用人均GDP来反映收入水平 ,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处以人口数,并且按照1978 年的不变价格指数,对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平减。相关数据来源于1987-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4、研发支出。国内研发经费的投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国内技术进步,而且会影响到母国吸收能力,进而促进OFDI逆向技术外溢效用的产生,我们将研发经费支出也纳入研究范围。国内研发支出数据来源于1987- 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5、对外贸易。自进入WTO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贸易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通过贸易也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获得技术外溢。这里选用来源于1987-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进出口额来测算对外贸易程度。

(一)  模型的建立

下面将借助中国1978- 2008年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国内研发费用支出、进出口贸易额、人均GDP作为自变量,对外直接投资额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回归模型, 以检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国内技术进步之间是否有关联。

PTI=f (OFDI, FDI, EXP, PGDPRD)

PTI为发明专利授权量,OFD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额,FDI表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额,EXP表示进出口贸易额,PGDP表示人均收入水平,RD国内研发费用支出。为了满足线性回归模型所要求的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我们对上式取对数,得到:

 

lnPTI  =α0+ β1lnPGDP+β2lnEXP+β3lnFDI+β4lnOFDI+β5lnRD +ε

 

1、单位根检验

很多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所以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前我们必须先检验变量是否平稳。采用EVIEWS中的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平稳性进行检验,得出结果如下:

变量

ADF检验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单整性

lnPTI

-4.077910*

-3.808546

-3.020686

-2.650413

I(1)

lnPGDP

-3.965589*

-3.808545

-3.020685

-2.650412

I(1)

lnEXP

-3.090755**

-3.808546

-3.020686

-2.650413

I(1)

lnFDI

-3.129944**

-3.831511

-3.029970

-2.655194

I(1)

lnOFDI

-5.388232*

-3.808546

-3.020686

-2.650413

I(1)

- 3.596222**

-3.808546

-3.020686

-2.650413

I(1)

我们首先对原有数据做ADF检验,发现所有变量都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在一次差分后便问平稳的时间序列,其中PTIPGDPOFDIADF统计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EXPFDIRDADF统计量也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故单整性均为I(1)

2、协整检验

3:  协整检验结果

Hypothesized

 

Trace

0.05

 

No. of CE(s)

Eigenvalue

Statistic

Critical Value

Prob.**

None *

 0.907265

 156.8124

 95.75366

 0.0000

At most 1 *

 0.855031

 109.2522

 69.81889

 0.0000

At most 2 *

 0.828831

 70.62740

 47.85613

 0.0001

At most 3 *

 0.681000

 35.32538

 29.79707

 0.0104

At most 4

 0.435781

 12.47407

 15.49471

 0.1356

At most 5

 0.050093

 1.027825

 3.841466

 0.3107

 

上表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直接之间至少存在4个协整关系,因此这些变量满足建模的要求。

 

3、回归方程分析

根据建立的模型(1,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表1中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在计量软件Eviews5.0的帮助下,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如下:

 

F Adj. R²

0.078     0.006     2.049     1.629   123.043   0.975   0.967

1.2903.744*                                    

 

以上计量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引进外商投资、国内研发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进出口贸易额、外商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额、国内研发支出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形成正相关影响,而人均GDP成负相关关系。人均GDP代表的收入水平和国内研发支出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 而进出口贸易额代表的对外贸易和引进外商投资额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剔除了这两个变量后,我们发现外商直接投资额和人均GDP均通过检验,拟合程度良好。而我们研究的对象——对外直接投资额对国内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

 

1OFDI作为技术溢出的一种途径,对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增长有正向的作用,即对国内技术进步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具有高科技技术的企业来汲取国外的高科技技术,并通过知识外溢效用将国外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传到国内,推动国内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示范作用。

往往寻求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动力不大,对本国国内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二、产业结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多数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往往投资的技术含量比较低,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过少。

3OFDI对国内技术进步的影响没有研发费用支出增长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大,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给国内的科技进步带来的正面影响也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大力支持研发投入力度,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有所成效,对国内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也说明,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依赖外资或是贸易对国内进步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没有国内的自主研发发展的贡献大。

四、政策建议

中国倡导走出去战略,无疑是希望国内的企业可以通过OFDI,在国际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取技术方面提升。并且通过外溢效用传到母国,促使母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然而,我国尚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和初始阶段,想要从本土化困境中摆脱出来并快速成为国际领先大国,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先行国家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加强完善:

1、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

为了培育国内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应加大对技术寻求型ODFI的支持力度。政府主要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国家政策措施,鼓励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管制,包括加强法律体系保护、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加强投资风险的防护等,来规范境外投资主体的行为和维护一个公平的市场秩序,创造有利于激励创新和研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加速培育我国国内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集中投资于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由于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且处于价值链低端,对国内技术进步影响较小。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应注意投资产业的选择以及对东道国的区位选择,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和产业的投资对母国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是有差别的。因此,我国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应以技术寻求型为动机对RD要素丰裕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活动,尽量靠近那些先进技术的溢出源或是研发投入大量积聚的地方。

总结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首先,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继续坚持鼓励走出去战略。其次,我国要加大力度投入国内研发费用支出,努力坚持自主创新。同时又要努力发挥好政府的管控、引导作用, 鼓励、引导国内企业从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占有型OFDI向技术寻求型OFDI转变, 增加对科技研发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利用其他国家丰富的研发资源来促进母国国内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赵伟,古广东,何元庆. 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管理世界, 2006(7)

[2]邹玉娟,陈漓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提升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8 (5)

[3]邹明.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王英,刘思峰.中国O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08(4)

[5]J. H. Dunning, American Investment in Brit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ndon: Allen &Unwin, 1958

[6]K. Kojima,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London: Groon Helm, 1978.

[7] Braconier H., K. EkholmK.H. Midelfart Knarvik. In search of FDI- transmitted R&D spillovers: A study based on Swedish data. Weltwirtschafliches Archiv, 2001

引用: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商业

现代商业: CN11-5392/F   QQ:136276459   投稿邮箱:xdsyzzs@126.com  (切勿一稿多投)



本文编号:15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5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