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气化过程熔渣形成机理、流变特性及传热过程研究年度科技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14 11:15

  本文关键词:气化过程熔渣形成机理、流变特性及传热过程研究年度科技报告


  更多相关文章: 气流床气化 熔渣 水冷壁


【摘要】:我国能源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油气资源匮乏,煤炭相对丰富,二是人均占有量不足。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的能源战略需求必须符合国情,为此国家确定的能源战略是"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仍将占主导地位,它是我国战略上最安全和最可靠的能源资源。通过发展大规模煤气化技术,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大规模高效清洁煤气化是支撑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大规模高效煤气化技术是发展煤基化学品生产、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油品、甲醇、二甲醚等)、合成天然气(SNG)、IGCC发电、制氢、燃料电池、直接还原炼铁及多联产系统等过程工业的基础,是这些行业的公共技术、关键技术和龙头技术。气流床气化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原料适应更广泛、操作更灵活的冷壁式气化炉开发迫切需要研究高温、还原性气氛下熔渣形成机理、流变特性及传热规律。气化反应生成的熔渣大部分沉积在气化炉内壁上形成一流动渣层,沿壁面流出气化室。固态熔渣和流动态熔渣从矿物组成、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对燃烧过程固态熔渣特性已有广泛研究,而对气化过程还原性气氛下熔渣特性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研究流动态下熔渣形成机理、沉积规律、熔渣分布和传热引起的相变过程,对掌握气流床气化炉特别是冷壁式气化炉工程放大依据、确保气化炉安全长周期运行有重要意义。该课题总体目标是研究高温、高压和还原性气氛下熔渣的形成机理、流动特性与传热过程规律,为冷壁式气化炉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拟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研究水冷壁表面熔渣流动行为和相变规律,建立传热模型;高温还原气氛下灰渣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变化规律;探索灰渣矿物质组成与其流变特性和熔融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研究多原料共气化灰渣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探索含钒、镍等金属氧化物灰渣的熔融特性和粘度变化规律,以确定合理的共气化混合比例和反应温度;研究不同煤种混合气化时,煤灰组成对熔渣特性的影响机理,建立混煤灰熔点预测模型,确定合理的煤混配比例。通过本课题掌握气流床气化炉水冷壁衬里表面的熔渣沉积、流动、相变和传热规律以及掌握熔渣粘温特性和熔融特性等理化性质等,为已开车运行气流床气化装置的长周期稳定高效运行条件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开发和优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气流床气化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
【分类号】:TQ545
【正文快照】: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www.nstrs.cn/xiangxiB G.aspx?id=49762flag=1气化过程熔渣形成机理、流变特性及传热过程研究年度科技报告@刘海峰$华东理工大学 @梁钦锋$华东理工大学 @许建良$华东理工大学我国能源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油气资源匮乏,煤炭相对丰富,二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丽,车福才;含硅熔渣对磷的吸附与固定的研究[J];贵州化工;2002年04期

2 曾加庆,杨天钧,王新华;含碳铁滴在熔渣中行为的研究[J];钢铁;2001年06期

3 汪姣;顾华志;汪厚植;刘光明;李继铮;;不同熔渣对钢包铝镁铬材料渣蚀行为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7年02期

4 豆志河;张廷安;牛丽萍;赫冀成;;熔渣黏度的模型估算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5 孙红刚;闫双志;王刚;耿可明;王金相;;不同气氛中高铬材料的抗煤熔渣性研究[J];耐火材料;2010年04期

6 乐可襄,董元篪,王世俊,孙维,茆勇;熔渣泡沫化的实验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乐可襄,董元,王世俊,孙维,茆勇;熔渣泡沫化与熔渣性质的关系[J];炼钢;1999年03期

8 高明,魏朝富,车福才,慈恩,谢德体;含硅熔渣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9 周洪武;熔渣炉的结构和运行[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5年01期

10 王晓阳;初期熔渣起泡降低炉底侵蚀并提高废钢熔炼能力[J];国外耐火材料;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豆志河;张廷安;姚建明;蒋孝丽;牛丽萍;赫冀成;;Al_2O_3-CaO熔渣性能的研究[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王辉尧;于庆波;李朋;杜文亚;;利用高炉熔渣作为热载体进行煤气化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杜文亚;于庆波;李朋;;高炉熔渣化学显热回收技术研究进展[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夏俊飞;许继芳;刘恭源;揭畅;周国治;王波;张捷宇;;CaO和SiO_2含量对CaO-SiO_2-Al_2O_3-MgO熔渣熔化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晓;吴铿;郜学;张星洪;张吉刚;熊国兰;;碳还原熔渣中氧化物产生的内生气源引起熔渣发泡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冶金工艺理论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英龙;燃煤锅炉内抑制粉尘附着和熔渣产生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2 实习记者 白清荣 特约记者 王胜学;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有竞争力[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杨铧;利用工业熔渣及其显热生产节能型建筑材料[N];中国建材报;2006年

4 董艳伍;提高对预熔渣认识有效改善表面质量[N];中国冶金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长荣;金属循环过程中渣化法分离铁与铜锡等元素技术的基础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2 王明玉;含钛高炉熔渣吹炼过程及析出相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梅;铜熔渣释能机制及冷却过程Fe化合物间转变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江露;CaO-SiO_2-P_2O_5-FeO熔渣结构与粘度的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侯明;修正的似化学模型在熔渣体系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创煌;含有FeO的熔渣中电活性离子的电化学行为[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5 洪川;熔渣中Ni~(2+)的电化学行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宗强;铝酸钙预熔渣及其在转炉渣洗脱硫中的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7 周龙文;含FeO熔渣还原的动力学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85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185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6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