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秩序建构的前景
本文关键词: 东亚 地区秩序 大国关系 战略研究 出处:《教学与研究》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东亚秩序处于政治、经济、安全等不同领域的分割状态,出现了多种秩序主张。尤其是2010年以来,美国重返东亚导致地区变局,日本沦落为地区秩序的捣乱者,东盟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中国则进入战略等待期和战略突围期,东亚秩序处于变动之中。作者认为,构建和塑造东亚秩序的一些基础条件已经逐步形成,当前型构之中的东亚秩序体现出开放性、可渗透性、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大国提供地区公共物品、相对较低的制度化水平、国家间制衡以防止地区霸权等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政治发展不平衡、战略互信缺失、对东亚地域范围和主导权分配上的分歧。基于此,东亚秩序建构的主要路径和突破点在于,超越既有的功能性合作,妥善处理分歧,积极推动制度化建设。
[Abstract]:The East Asian order is divided into politic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other fields, and many kinds of order claims have emerged. In particular, since 2010,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turned to East Asia to lead to regional changes, and Japan has become a troublemaker of regional order.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ASEAN has been challenged, while China has entered the strategic waiting period and strategic breakthrough period, and the East Asian order i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om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ping of the East Asian order have been gradually formed. The East Asian order in the current structure embodi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permeability, the parallelism of bilater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 the provision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by major powers, the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between countries to prevent regional hegemon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huge economic gap between East Asian countries, imbalance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lack of strategic mutual trust,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scope and dominant power in East Asia. Based on this, the main path and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ast Asian order lies in. Transcend existing functional cooperation, properly handle differences, and actively promote institutionalizati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
【分类号】:D8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蕴岭;如何认识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J];当代亚太;2005年08期
2 门洪华;;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J];当代亚太;2008年05期
3 俞正j;;东亚秩序重组的特点及其挑战[J];国际展望;2012年01期
4 阎梁;田尧舜;;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与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塑[J];当代亚太;2012年04期
5 黄仁伟;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S1期
6 温迪·多布森 ,马斌;东亚迈向进一步的一体化:地区组织与国际经济体系[J];经济资料译丛;2003年01期
7 马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开放导报;2003年01期
8 "国际政治与经济综合研究"课题组;刘强;王维;董庆安;黎峰;;东亚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基础与理性思维——基于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03期
9 庞中英;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1期
10 俞新天;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建;试论新国际环境下的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2 郭渊;;对南海争端的国际海洋法分析[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3 韩发展;;建构主义视角下韩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4 李晓娴;;东亚合作的构建——论进程中的东亚地区主义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兼存[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徐聪;;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合作的推动效应探析[J];创新;2010年01期
6 许丹;;东亚地区主义的合作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5期
7 张东宁;;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安全路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8 麻陆东;程又中;;新现实主义视野下的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9 储新宇;;试论区域合作秩序建构的动因——国家社会性视角下的经验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10 李恒;东亚区域合作: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洁宇;;论自尊心、恐惧感和国家间关系——以以德关系为例分析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和感情因素[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王丽琴;;东亚新地区主义和东盟方面的经济动力[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岳峰;当代美元霸权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7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8 史伟成;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9 朱天祥;冷战后欧盟对东亚的双层地区间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苏国辉;东亚经济合作视角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康学良;东亚区域合作的制约性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任珂;地区合作视野下的中国与东亚共同体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6 许善品;论中印反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大龙;中国跨国油气管道安全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8 蔡巍巍;日本的中亚战略评析[D];新疆大学;2011年
9 尚素娟;中国“第二轨道外交”与东亚共同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想;同盟的双重性与冷战后的美日同盟[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俞新天;;东亚认同的发展与培育[J];当代亚太;2007年04期
3 张蕴岭;;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J];当代亚太;2009年04期
4 马荣久;;论地区与国家的相互塑造[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5 韦红;邢来顺;;国内政治与东盟一体化进程[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6 宋伟;;试论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限度[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7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8 王玉主;;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与东亚合作主导权问题的超越[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9 祁怀高;;东亚区域合作领导权模式构想:东盟机制下的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J];东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10 范可;亨廷顿的忧思[J];读书;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1509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50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