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5 15:26

  本文关键词: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政治价值转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09年

非对称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咸命植(Ham,Myungsik)  

【摘要】: 尽管有许多评论,东亚的未来会不会成为欧洲模式,但是,中国已经和周边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消除了因在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上不可超越的实力而给周边国家带来的不安和焦虑。并不像现在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的主流观点,中国自经济改革以来,已经成功地适应了外部对其的担忧。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批判正统国际关系理论在提供一个合理,有说服力的逻辑框架来阐释东亚国际政治的动态变化上的局限,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非对称理论。 第一章非对称理论的意义 这一章是用来说明大部分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过分地依赖于西方的历史经验,因而在分析东亚的历史时不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这些理论主张不用去分析政治参与者的主要动机,将独立国家视为主权实体,因而,它们或是过分强调中国物质力量的增强所带来的影响,认为这必将最终导致中美之间的冲突,或是高估扩大经济联系的作用,认为在现代复杂的国际经济框架内,最终会实现不断增长的和平。并不像这些在解释东亚变动中的国家关系上有困难的理论,在丰富的分析和叙述基础上,非对称理论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此外,这一章将把非对称理论的考察范围扩大到东南亚,南美这些非对称国家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地区,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非对称理论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对非对称理论的思考 通过考察这一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本章指出了非对称理论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四个主要的贡献。第一,它解释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规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第二,它通过阐释非物质因素是如何代替物质因素构建出一种可靠的领导权来证明非物质因素在解释国际秩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这一理论填补了中国研究和政治学研究之间的鸿沟。第四,它还将讨论是否可以通过研究两个比较典型区域内的非对称国家关系来构建一种非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三章现代化之前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 这一章通过考察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来研究中国这个东亚的核心国家是如何构建起稳定的领导权的。不像霸权稳定理论解释的那样,这一章将讨论中国之所以建立起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秩序是因为中国可以牺牲自己的安全来保卫这一体系中的参与者免于受到日本的入侵。本章的研究案例集中于从1592到1894这一中国国内的统治还未稳定的时期,明清两朝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 第四章后冷战时代的非对称关系:韩国与中美的关系 这一章分析了在后冷战时代,领导权在消减韩国对中国和美国的误解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韩国几家主要的报纸和研究机构组织的民意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自从1992年中韩关系正常化之后,韩国人对于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迅速的转变,从敌人变为了朋友。更有趣的是,韩国人开始将中国视为一个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就像冷战期间对美国的态度一样。这一章通过展示在中美韩非对称三角关系中,领导权是如何影响韩国民众对于中美这两个大国的态度和误解,来为非对称理论提供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80
【目录】:

  • Synopsis4-8
  • Preface8-11
  • CHAPTER 1. Does Asymmetry Matter?11-64
  • Introduction11-16
  • 1.1.A symmetry in Regional Context16-19
  • 1.2.R egional Context of Asymmetry: CHINA and ASEAN19-42
  • Critique of the Dominant Theories23-28
  • How Asymmetry Works Between Sino-ASEAN Relations in the Regional Context28-31
  • The Novelty of the Sino-ASEAN Relations since Normalization31
  • The Security Dimension31-35
  • The economic dimension35-38
  •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Region38-41
  • Conclusion41-42
  • 1.3. Regional Context of Asymmetry in South America42-64
  • Brazil as a Regional Power44-52
  •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Brazil within the Regional Context52-62
  • Conclusion62-64
  • Chapter 2. The Puzzle of Asymmetry64-108
  • Introduction64
  • 2.1. Hegemonic Stability or Hierarchy64-75
  • 2.2. Asymmetry a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75-98
  • Asymmetry, Leadership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76-86
  • Asymmetry and Analytic Narratives86-91
  • Asymmetry, Deference and Rationality91-96
  • Autonomy, Misperception and Asymmetry96-98
  • 2.3.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Contemporary IR Theories98-108
  • What Makes Norms Work as They Form98-101
  • How Non-Material Factors Bring Order Back in Anarchy101-103
  • A Bridge between Sin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103-105
  • Possibility of Building a Non-Western IR Theory105-108
  • Chapter 3. China’s Military Campaigns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before Modernization108-119
  • 3.1. Asymmetry and Military Campaigns108-112
  • 3.2. Ming’s Dispatch in 1592112-116
  • 3.3. Qing’s Dispatch in 1894116-119
  • Chapter 4. Asymmetric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South Korea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119-146
  • Introduction119-121
  • 4.1.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Theories121-125
  • 4.2.P uzzle Unsolved125-127
  • 4.3.A symmetric Misperception between Allies127-130
  • 4.4.E mpirical Evidence130-145
  • Conclusion145-146
  • Conclusion146-149
  • Bibliography149-164
  • List of Public Opinion Polls164-167
  • Acknowledgement167-168
  • 中文摘要168-170
  • Abstract170-17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2 陶季邑;;美国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和谐世界”国际战略的研究述评[J];国际论坛;2009年05期

    3 蒋英州;;论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及其主要内涵[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4 成晓叶;;美国拉美公共外交对中国拉美公共外交的启示[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刘青建;张凯;;结构压力与进程动力:中国和平崛起的体系层次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1年10期

    6 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研究述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郭英之;臧胜男;苏勇;薜康;周纯;;基于市场细分认知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实证研究[J];战略管理;2010年02期

    8 叶淑兰;;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刍议[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成晓叶;;论拉美新左翼政权崛起中的美国因素[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蒋英州;政治文化视角的国家软实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桑巴特(KEM SAMBATH);中国的“和谐世界”政策及其对中国—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永志;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政治价值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7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卡米楼(Camilo Defelipe);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中的文化意识因素[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蕊;美国学者对“和谐世界”理念的认知评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房桦;外交视阈下中国软权力的构建思路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

    4 依莲(Tolentino, Elaine);西方规范与东亚规范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雷妮达(Lopes Sanches, Leinira);对非洲的发展援助:中国的方式[D];吉林大学;2009年

    6 娃夏(Papatheologou Vasiliki);中国当代外交政策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7 加藤佑理;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8 洪頔;新世纪我国文化外交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9 蒋康香;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10 邹铨;提升湖南区域软实力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宁;新安全秩序中的非对称逻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杜一平;;论非对称海战[J];现代军事;2000年01期

    3 ;从“9.11”到“10.7”,一场“非对称”的战争[J];国际航空;2001年11期

    4 孙强根 ,李志忠;“非对称空袭”主要套路[J];国际展望;2001年09期

    5 孙强银;李志忠;;非对称空袭作战的特点[J];现代军事;2001年05期

    6 布兰德利·沃麦克;;“软权力”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7 佚名;;全球机动、全球攻击、非对称优势USA空军转型[J];国际展望;2006年16期

    8 张东宁;冷战后国际安全的新趋势[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景元清 ,王向龙;美军非对称理论的新发展[J];国际展望;2002年10期

    10 萨米尔·阿明,黄晓武;非对称的全球自由主义体系与美国霸权[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福洪;张博明;杜善义;;复合材料非对称正交薄层板的固化变形[A];复合材料力学现代进展会议论文集扩展摘要[C];2005年

    2 辛忠;周军;;非对称糖醇缩醛类透明成核剂的制备过程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秦承森;石艺娜;;非对称射流形成的几何理论——封闭条件和正碰撞[A];计算爆炸力学进展[C];2006年

    4 田大成;;非对称遗传现象的研究与进展[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田大成;;非对称遗传现象的研究与进展[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吴泽斌;刘卫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非对称利益冲突[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如宝;刘宗华;;时间延迟和非对称对耦合振子嵌入态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8 杨云军;崔尔杰;周伟江;;压缩性对细长体涡流非对称发展的影响[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余正坤;赵晓丹;;对称二硒醚与非对称单硒醚的合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江平 郭剑;[N];解放军报;2004年

    2 建银国际;[N];证券时报;2008年

    3 朴凯;[N];解放军报;2005年

    4 周涛;[N];中国国防报;2001年

    5 石纯民;[N];中国国防报;2007年

    6 唐成 岳胜军;[N];中国国防报;2001年

    7 东海期货研究所 张葆君;[N];期货日报;2010年

    8 晏嘉徽 刘平;[N];解放军报;2006年

    9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田勇;[N];华夏时报;2010年

    10 阿斯达克网络信息有限公司;[N];中国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兵;非对称微分算子的谱问题[D];山东大学;2014年

    2 陈桂芝;解大规模非对称矩阵特征问题的一些精化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罗卫兵;无人机多链路中继的非对称数据链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谢曙光;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彭剑;非对称交叉轧制研究[D];清华大学;1990年

    6 金涛;非对称神经网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7 房少军;非对称共面波导的特性及其场结构图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8 曹达鹏;高度非对称模型流体及纳米介孔材料内真实流体吸附的分子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9 司家钢;利用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转移胡萝卜瓣化型细胞质不育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10 舒敬荣;非对称末敏子弹大攻角扫描特性研究及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非对称手性席夫碱配合物与手性双核(Cu-Ln)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廖芸;ADSL中的非对称自适应回波抵消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孙成通;非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位置伺服系统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4 冯云姣;链路聚合中的非对称交换调度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彭宝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技术与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6 张伟汉;阀控非对称油缸控制系统及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7 马希理;非对称结构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钟槟;制度环境、企业资源能力与非对称战略联盟的形成与演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宋宏海;对称和非对称外场中高温超导体YBCO电磁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杜玉飞;大底盘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政治价值转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75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1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