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转型与文学形态演进
本文选题:新时期社会转型 + 文学形态演进 ; 参考:《当代文坛》2015年01期
【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的转型期,现代化的民族国家的建设成为新时期的主要诉求。随着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变革,文学艺术也呈现出剧烈的演进态势:文学评价从政治批斗经由批判逐渐回归为艺术批评;文学向人学复归,"文学是人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文学题材突破"进取"不断扩大,而文学需求也日益多元化。
[Abstract]: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eld in 1978 mark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state has become the main demand in the new period.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other fields, literature and art also show a dramatic evolution: literary evaluation gradually returns from political criticism to art criticism, literature returns to human studies, and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is human studies"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literature subject matter breakthrough "enterprising" unceasingly expands, and the literature demand also day by day diversific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转型与改革文学研究(1979-1985)”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CZW07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社会转型与文学形态演进”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QN051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黎波;;“人”与“新人”的纠缠——“跨界”作家张抗抗“新时期”创作转型研究[J];当代文坛;2013年06期
2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邓程;病句诗与薛蟠体——新诗90年代的两种表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朱丕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之文学功能论批判[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寿凤玲;;论“朦胧诗”的审美意蕴[J];时代教育;2007年24期
5 王碧瑶;刘学明;;简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创作追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程光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J];当代文坛;2008年03期
7 李跃红;;中国当代美学的“非美学”担当及其原因[J];当代文坛;2012年03期
8 何向阳;曾卓的潜在写作:一九五五──一九七六[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4期
9 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1期
10 许霆;;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先锋诗学流变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光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易图强;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涂昊;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林朝霞;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6 叶立文;增长与繁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D];武汉大学;2001年
7 陈亮;新诗“口语”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恒;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徐晋莉;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练暑生;如何讲述“文学”的故事:民族的和现代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强向丽;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凯;论舒婷创作主体精神姿态的转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林志伟;新时期先锋诗人诗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孝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野下的当代文艺实践剖析[D];安徽大学;2011年
6 管淑波;王蒙“季节”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尚冬雪;朦胧诗人的散文创作[D];延边大学;2011年
8 李忍;“朦胧诗论争”中的代际裂痕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丁进乐;从审美走向审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娟;遭遇历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红秋;;努力跨过“分界线”——论张抗抗从“文革”到“新时期”的创作转折[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2 黄平;;再造“新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调整及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周扬;;文学要给人民以力量——在一九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文学;1981年04期
4 贺桂梅;;挪用与重构——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J];上海文学;2004年05期
5 刘士昀;在四化建设的广阔背景上塑造新人形象——评蒋子龙的新作《赤橙黄绿青蓝紫》[J];思想战线;1981年06期
6 程光炜;;“八十年代”文学的边界问题[J];文艺研究;2012年02期
7 王敬文;;艺术探索的得失——张抗抗小说创作琐谈[J];学习与探索;198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炯;论我国文学形态与观念的历史嬗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杨虹;关于知识经济时代文学形态的大胆预言[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陈庆;;博客文学:“零壁垒”的“自媒体”文学形态——中国博客文学的兴起与研究现状[J];当代文坛;2010年02期
4 李洁非;;“超级文学”——认识一种文学形态及其影响[J];小说评论;2010年05期
5 施雨;;论新媒体与文学形态的变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徐剑艺;文学形态层次论[J];文艺研究;1988年04期
7 钱念孙;;高低文学形态的征服与适应[J];文艺争鸣;1988年05期
8 朱曦;新时期边地小说原始主义文学形态探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阎真;唐恬;;解构思潮的历史语境及文学形态[J];文艺争鸣;200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翟泰丰;探险大自然 探索文学形态[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素云;三十年代《申报》副刊文学形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3 高磊;辽代佛教文学形态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8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89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