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族性论纲
本文选题:教育全球化 + 文化多元化 ; 参考:《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08期
【摘要】:教育民族性是在教育史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的科学体系,发展教育民族性是应对教育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挑战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民族性,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是其形成的根源,民族语言文化是其根本载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其基本内核,民族教育理论和教育传统是其主要内容,启迪民族意识、塑造民族品性、推动民族自觉是根本追诉,历史积淀性、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内隐性是其主要特征。
[Abstract]:Educational nationality is a scientific system gradually formed and enriched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n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educational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pluralism. As a systematic educational nationality,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al tradition is the root of its formation,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its fundamental carrier, and the national comm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are its basic core, the theo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are its main contents. To enlighte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o shape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re the fundamental prosecution,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the distinct epoch. Openness and recessive are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教育输入与教育自觉:中国近现代教育演进的逻辑研究”(主持人:陆道坤,课题编号:2014SJB8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李;;血性英雄——从希腊、罗马神话看西方文明进程中的血腥与暴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2 张淇;;建国以来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云龙;;泛民族主义的悖论——以19世纪泛斯拉夫主义与俄土战争为例[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4 张悦;;《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5 石勇;;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建构形式的思想[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刘尚洪,杨莉;试论我国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1期
7 张仁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J];经营管理者;2010年03期
8 龚永辉;苏宁;;民族史观:耗散、协同、超循环——中央“12条”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之二[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马风书;;苏联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03期
10 赵新国;;民族文化和谐共生论[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09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杨小云;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青觉;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周传斌;中国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蔺运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博;平山木柄瑶的社会变迁与科学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小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金鸽;少数权利的多元分化与整合[D];河南大学;2011年
4 付风霞;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与对策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金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历史、实践与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郑彩莲;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法律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牛燕军;城市化背景下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8 钟卉;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9 毕彩华;云南省扶持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脱贫发展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周玲玲;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D];安徽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晖;自由优先于“文化”(上 )──关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网上讨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5期
2 秦晖;自由优先于“文化”(下)──关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网上讨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6期
3 刘小英;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4 张驰;交往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大学新功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虞卫东;文化多元化:中华文化的竞争力[J];社会观察;2004年04期
6 马平;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7 刘粤钳;姚红玉;;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多元化准则[J];人才开发;2007年10期
8 伍世文;;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6期
9 刘静;;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对我军文化建设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8年03期
10 史继龙;;思想政治要突出创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苏东海;;中国博物馆世纪末的遗憾[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2 朱炳祥;;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并置——发生学视角下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相互关系[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连山;;文化多元化原则对传统节日研究的启发性意义[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4 李应龙;;文化美学视野与中西方古典美学批判[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邓星华;;文化多元化与现代体育发展的自觉选择[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钱建平;;对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思考[A];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孟庆芳;;《天涯若比邻》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 许嘉璐;培养更多能够对话善于对话的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赵强;思想的多元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陈先义;吹响主旋律文艺的精神号角[N];解放军报;2012年
4 秦宣;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中国力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5 中山大学教授 郑永廷;牢牢把握话语权主导权[N];湖北日报;2014年
6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理性看待全球化中的中西文化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安育中;新时代·新青年·新未来[N];廊坊日报;2011年
8 陈爱和;炫富与道德何干[N];检察日报;2009年
9 中共红河州委书记 刘一平;坚持用云南精神引领人们的价值追求[N];红河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金鑫;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好环境[N];宝鸡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崔越;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D];河南大学;2010年
2 暴文慧;从电子游戏图像风格看文化多元化的内在动力[D];扬州大学;2011年
3 赵军;论文件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多元化问题[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彭早;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5 张晓丽;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毅;当代我国矿山企业体育文化多元化功能的定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莹;20世纪初外来移民美国化运动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91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09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