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文化的逻辑、结构与功能
发布时间:2019-07-20 08:34
【摘要】: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类参与政治的行为方式,更改变了人类的政治思维方式,使政治思想获得极大解放。网络技术促进了传统政治文化优化升级。打破了原先严密的政治信息控制藩篱,使政治认知纵深发展;改变了原先单一的政治情感,使政治情感趋于复杂化;改变了原先政治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提升了政治评价的能力。网络技术从认知、情感和评价三个方面全方位地重塑了网络时代的政治文化。 网络技术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如此深刻,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尚未真正启动,主要表现在“网络政治文化”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系统化和全面化的水平,仍处于支离破碎和浅尝辄止的阶段。本文试图利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网络政治文化的逻辑、结构和功能进行剖析,从中发现网络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外在作用方式,探索发展和完善网络政治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本研究由导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重点分析了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认为任由网络政治的自发发展无法实现网络民主,,更无法作用于现实民主,而需要从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上去实现当代政治文化价值的再凝聚,从政治思想上引导政治行为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实现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民主的影响。此外,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论述了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采用的理论工具。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发现和对后来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的启示和借鉴。主体分五个章节分别论述了网络政治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网络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网络政治文化的结构关系、网络政治文化的外在功能和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五个方面。 首先,网络政治文化的出场。网络政治的出场回答了网络政治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和网络政治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本文将网络政治文化界定为网络政治、现实政治和互联网技术三者在人的主观意识层面的综合映射,将网络政治文化巧妙地嵌入了政治系统的研究中来。网络政治文化不是无缘之物,其产生发展由多重因素决定。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因素是网络政治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子,网络技术和网络规制是制约性因子。紧接着分析了网络政治文化产生的动力机制,认为传统政治系统自我难以克服痼疾,需要在外在因素刺激下才能革新。而网络技术特性与政治需求不谋而合,因此网络政治及网络政治文化应运而生。 其次,网络政治文化的结构功能。从逻辑、结构和功能上对网络政治文化进行由内而外的系统分析。逻辑分析部分从虚拟与现实互动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原因、形成发展过程和实践逻辑,网络政治文化的作用机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明朗化;结构部分从网络政治文化的物理结构、主体结构和权力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资源分配和使用能力差异造成的政治不平等问题;功能部分从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影响的角度分析,认为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有变革、维持和指导的功能。 最后,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从制度建设、法律建设、道德建设、主体建设和技术建设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和完善的发展方向或对策建议。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作为发展文化的硬性措施,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外在规约,引导文化发展方向;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主体建设是从网络政治参与者的角度提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更具针对性;技术建设虽然置于最后论述,但是技术建设非常重要。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使前面其他方面建设遭遇的问题迎刃而解。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在于明确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由以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主动建构的过程。网络政治文化有其双面性,因此需要在熟悉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遏制其消极面的发展,而将其积极面充分激活,从而建立起有助于现实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网络政治文化。
【图文】:

图 1:网络政治文化学术关注度趋势图,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https://vpn.suda.edu.cn/TrendSearch/,DanaInfo=.atsgqhEiusrJyq6+trendshow.htm?searchword=%u7F51%u7EDC%u653F%u6CBB%u6587%u5316角度一:中西网络政治文化研究阶段和水平差异虽然对“网络政治文化”的专门研究有限,但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网络与政治”的研究热情极高,而且学术成果甚丰。比较宏观和系统地研究网络政治的学者及其著作有:刘文富的著作《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2002),李斌的著作《网络政治学导论》(2006)。“网络政治文化”作为他们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部分而出现。也有学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展示了网络政治活动的特征和社会影响力,如南京大学杜俊飞、胡泳教授等。还有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网络社会学,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与中东文化系教授杨国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系助理教授邱林川和深圳大学副教授曾旭繁。国内也有专门研究网络与政治的学者,如华中科技大学郭小安教授,原云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谢金林,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1
【图文】:
图 1:网络政治文化学术关注度趋势图,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https://vpn.suda.edu.cn/TrendSearch/,DanaInfo=.atsgqhEiusrJyq6+trendshow.htm?searchword=%u7F51%u7EDC%u653F%u6CBB%u6587%u5316角度一:中西网络政治文化研究阶段和水平差异虽然对“网络政治文化”的专门研究有限,但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网络与政治”的研究热情极高,而且学术成果甚丰。比较宏观和系统地研究网络政治的学者及其著作有:刘文富的著作《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2002),李斌的著作《网络政治学导论》(2006)。“网络政治文化”作为他们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部分而出现。也有学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展示了网络政治活动的特征和社会影响力,如南京大学杜俊飞、胡泳教授等。还有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网络社会学,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与中东文化系教授杨国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系助理教授邱林川和深圳大学副教授曾旭繁。国内也有专门研究网络与政治的学者,如华中科技大学郭小安教授,原云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谢金林,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振江;李宁;;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钟林;;现代性的危机与拯救——谈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傅慧芳;;公民网络参政需求的增长与制度回应的博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蒋玮;;正确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J];中国编辑;2010年01期
5 苏颖;;网络乌托邦、网络帝国与网络共和国——网络政治传播系统的权力解构与极权倾向的探悉[J];研究生法学;2009年05期
6 魏明革;;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帝国主义及应对[J];当代传播;2011年01期
7 刘彤,赵学琳;网络化趋势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1期
8 任一雄;;关于东亚威权政体的争议与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1期
9 骆莉;东南亚国家威权主义政治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J];当代亚太;2000年01期
10 黄
本文编号:2516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51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