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获得胜利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带领人民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苏联民主政治模式。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现实后果来看,总体上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苏联模式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为关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人们提供了研究和批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问题的样本和对象。论文从逻辑与历史统一出发,在文本研究中历史梳理了各具代表性的国外新马克思主义中托洛茨基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托派最早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展开批判,批判党的官僚化和民主发展不平衡。指出苏联社会是过渡社会,国家是蜕化的工人国家,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不是社会主义的。在苏联社会性质上主要有官僚集体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三种看法。第四国际正统派政治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发展和恢复工人民主和苏维埃民主。当代托派理论家曼德尔提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不断革命完成世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大任务以推动国家消亡。总之,托派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苏联官僚统治,否则苏联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复辟。西方马克思主义于20年代初在批判苏联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厂委员会的自治社会主义直接民主模式。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将苏联与法西斯国家并列展开批判,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一种新的极权主义国家,分析了极权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批判全面系统展开,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缺乏自由,苏联党的统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统治,在消灭私有制后产生了新的新的独裁,只有专政没有民主。还批评赫鲁晓夫和斯大林一样都没有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批判的哲学依据,批判苏联专制,政治异化。70年代左右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党专政,不是解放的社会。批评苏联强国家的政治异化以及苏维埃式的直接民主制会导致专制。除了少数流派反对人道主义批判外,总体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两种批判进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从诞生起就紧跟苏联,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了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民主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进行批判。批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官僚化,不是工人民主国家。批判苏联官僚阶层凌驾于社会之上,认为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却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落后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前提。根本摈弃了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原则,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恢复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取代苏维埃模式的委员会民主制,实行多党制,继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指出苏联解体是因为民主发展的失败,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内在优势未能发挥。作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另一个国家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批判的吸收一切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中国得以不断发挥。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新时代,对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历史比较,可以认识到,批判总体上是有问题意识的,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苏联模式在民主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价值。同时批判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有极端化和片面化问题。在批判的批判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和规律: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论文紧扣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民主消亡理论主题,试图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张力,从三个流派的批判研究入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展开比较研究和总体评价,以期从批判的批判中探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使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践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A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生;齐艳红;;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内在演进[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2 王进芬;;托洛茨基的党内民主思想评析[J];党政研究;2015年06期
3 S.阿明;朱美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谱系、现状与未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10期
4 吕佳翼;;托派在苏联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对苏联社会性质与历史命运的再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04期
5 郭海龙;冯治;;对苏联模式确立过程的理性反思——读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J];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04期
6 夏鑫;;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批判[J];宁夏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7 曹浩瀚;;曼德尔的工人官僚理论略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2期
8 项佐涛;孔寒冰;;1939—1940年托派关于苏共党内干部官僚化现象的争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9 陈喜贵;;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5期
10 E.布洛赫;梦海;;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J];现代哲学;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海芬蕾;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胡雪萍;马尔科维奇民主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罗富尊;在自由和平等之间[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广志;托洛茨基党内民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吴菲;卢卡奇“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2766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6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