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粮农”身份及其在农民市民化前后的变动

发布时间:2020-07-24 15:36
【摘要】:“粮农”是农民的一种身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农民是一个不可或缺和不可忽视的群体。就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而言,对城镇常住人口做出最大贡献的也当属农民。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家财政投入偏向城市,形成了城乡居民的“二元结构”。而又由于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与限制,农民则以一种“问题”的形态出现。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有机部分,而且逐渐移至首位。近些年来,政府关注和学界研究日益聚焦在一个谓之为“农民市民化”的议题上。虽然目前中央文件中尚未出现过“农民市民化”的提法或字样,但就2002年以来的中国实践情况来看,却契合了这一主题。农民市民化的提出,是在认识上对农民“相对剥夺”状况的一次正视。一般认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应该实现农民身份的转换。这里的身份,大体是指从农业户口转向非农业户口的户籍身份。然而,如果从学理上来看,身份则远比户籍身份复杂得许多。 身份,是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形式和使用方式上的集体象征。正是由于身份的象征意义,标示着社会群体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身份是永恒的,因为身份根植于资源,而资源的稀缺性则会与人类社会一样长久。身份的永恒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身份逐渐走出“等级化”的桎梏,在“特殊化”的轨道上迈向“平等化”的台阶,表现出崭新的一面。进入近代以来,身份已经开始了多重身份共存的局面。对于农民群体来说,无论是历史地选择,还是人为地安排,“粮农”都是农民身份的一种重要形式。 “粮农”身份的主体是农民,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对“农民是谁”问题的回答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因为在当代中国实践中,有农民工、失地农民,还有在“市民”和“农民”夹缝中的“准市民”,都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般的关系。其实,农民就是那些根植于农村社区的社会成员,他们深受农村社区场域的作用,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农业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传统性特征。而对于农民的身份来说,无论是在五千年农耕文化的长河中,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都主要是一种“粮农”。 “粮农”,农民的一种身份,身份是建构的产物。对于现代来说,任何存在形式的建构都无法挣脱民族国家的场域。国家作为民族国家场域中支配者,建构着各种形式的身份。国家建构农民的“粮农”身份,是基于国家的粮食需求。粮食,从学理上看与常说食物略有不同,主要是指作为人类主食的植物性食物。国家之所以会产生粮食需求,是因为民族国家在人口生存上的需要,以及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而国家对“粮农”身份的建构行为,则是通过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分配给农民来完成,这种国家行为的形式则一般表现为土地制度的安排。因此,可以概括地说,国家通过将土地资源分配给农民,期望农民的主体行动达成“粮农”身份的实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 农民的“粮农”身份,与国家的粮食需求密切相关。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粮食需求的满足与否,直接表现为粮食安全状况的好坏。粮食安全状况,既可以通过微观层面上主体需求满足的未然状况来体现,又可以通过宏观层面上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己然状况来表现,也可以在粮食安全综合指标系数中予以最直接的显示。粮食不仅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而且,粮食安全的状况,既是农民主体行为在民族国家层面上的说明,也是“粮农”身份实践的结果。与此同时,“粮农”身份的变化,也与粮食安全状况有着莫大的联系。 对于当代中国实践来说,“粮农”身份的国家建构行为离不开户籍制度的安排。1958年出台的《户口登记条例》及其相应的配套措施,构成了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体系。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农村,从事着农业,尤其是进行着粮食作物生产的“粮农”身份实践。因此,户籍制度则成为我国“粮农”身份建构中的又一个国家行为的集中表现。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户籍制度也逐渐松动,农民开始向外流动。加上经济理性的使然,农民也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或者从事非农行业,户籍制度对农民“粮农”身份建构的作用力在不断减小。 如果从动态上综合考察我国农民“粮农”身份的变动的话,就需要兼顾粮食安全和户籍制度这两个关键的因素。因为粮食安全状况是“粮农”身份实践的结果与变动的前提,而户籍制度是国家建构“粮农”身份行为的主要表现。从1985-2009年实证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大体经历了常态波动、非常跌落和平缓下降三个时期。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中的十年时间,我国农民的“粮农”身份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动。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农民的“粮农”身份才发生了消解的骤变。2002年拉开的农民市民化进程,虽然造成“粮农”身份一定程度的固化可能,但并没有改变其持续消解的态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4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志军;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J];群众;2003年09期

2 王红珠;;破解宁波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困惑[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9年06期

3 余春芳;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J];群众;2003年08期

4 倪庆云,黄争鸣;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理性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5 曹耳东,过剑飞,傅红岩;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浦东新区案例[J];人口与经济;2005年01期

6 张丽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J];重庆行政;2007年06期

7 周玉梅;杨立铭;冯利民;;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12期

8 罗凌;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政策探讨——以贵阳金阳新区为例[J];理论与当代;2004年08期

9 孙波;白永秀;马晓强;;农民市民化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生产力研究;2011年05期

10 袁小燕;;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浅探[J];资料通讯;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增磊;;农民市民化中的问题及路径分析[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增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民市民化遇到的制度性障碍及突破[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3 周海;;发达地区的农民市民化转化对策研究——以张家港塘桥片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毓堂;;全球化粮农危机与中国大农业草产业系统工程[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斌;;农民市民化与电大教育空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6 陈建胜;;城市化进程中的撤村建居:积极判断与消极判断——以杭州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梅建明;;进城农民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昌用;付海;;双溪模式: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干部意识[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季翔;刘黎明;;1980-2010年我国耕地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葛可佑教授[A];2010膳食脂肪酸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财经评论员 陈定川;提高粮农待遇 稳定粮食面积[N];粮油市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汪名立;粳稻价格几至峰值 粮农莫失“粮”机[N];新农村商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s『吻迤

本文编号:2769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69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0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