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府以来中日民间外交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17:32
自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以来,中日两国关系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这一状态至1972年才结束。在结束两国关系不正常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民间外交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了“以民促官”的现象。近些年中日两国的关系再次陷入低谷,然而民间外交并未因官方关系的恶化而停滞不前。结合以往中日民间外交的历史分析这段较有特色的中日民间外交,我们更可能全面地了解它的内涵以及其他方面。本文首先系统讨论民间外交在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在甄别研究的基础上弄清了民间外交的属性,基于清晰的属性认识和民间外交的历史实践,把民间外交归入广泛意义上的外交领域,得出民间外交是“非正式性外交”这一基本概念。其次,在这一概念的指引下研究了中日民间外交的历史,提炼出民间外交承载的中国传统外交思想以及对当代中国民间外交的启示。再次,在分析完中日民间外交的历史基础上,考察了安倍政府以来中日民间外交的一些具体事件,通过与传统民间外交的对比得出新时期的中日民间外交的新特点。最后,通过综合新时期中日民间外交的现状与以往中日民间外交的历史事实,分析了制约中日民间外交的因素,以及从机制、制度、行为体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的章节安排:第一章,民...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民间外交的学理分析
一、民间外交内涵的厘定
(一)民间外交的含义和内容
(二)民间外交的形式和特点
(三)民间外交的动因和作用
二、民间外交与其他外交形式的区别
(一)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的差异
(二)民间外交与人民外交的差别
(三)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异同
第二章 中日民间外交的历程、价值及启示
一、中日民间外交的演进过程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邦交正常化时期的中日民间外交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民间外交
二、中日民间外交功效的评估
(一)民间外交促进官方外交发展的可行性
(二)民间外交成本与效益的非对称性
三、中日民间外交对中国制定外交战略的启示
(一)外交以综合国为的提升为后盾
(二)始终不渝的贯彻“和平发展”外交理念
第三章 安倍时期中日民间外交的发展及新特征
一、新世纪中日民间外交的发展
(一)中日政府外交“破冰之旅”以来民间外交的实践
(二)中日政府外交“再次回冷”以来民间外交的实践
二、中日民间外交的新特征
(一)交流专门化
(二)外交主体日趋多元化
三、中日民间外交遇到的新问题
(一)外交环境的复杂化
(二)“安倍经济学”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当前中日民间外交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一、中日历史问题的延续
(一)日本缺乏对侵华战争的认罪意识
(二)领土争端之钓鱼岛事件
二、中日民间外交机构自身的瓶颈
(一)中日民间外交机制不完善
(二)中日民间外交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
(三)中日民间外交物质基础的相对薄弱
三、中日民间外交所面临的大国权力结构压力
(一)日美安保条例对中日民间外交的影响
(二)北方四岛与南千岛群岛之争对中日民间外交的影响
(三)日本东北亚外交政策对中日民间外交的束缚
第五章 推进中日民间外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恰当处理大国关系
(一)加大制度性合作和观念性互动
(二)同等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二、加大对中日民间外交的支持
(一)扩大对中日民间外交价值的宣传
(二)加强对中日民间外交理论的研究
(三)加大对中日民间外交资金的投入
三、完善中日民间外交的运行机制
(一)规范中日民间外交的运行模式
(二)培养公众开展民间外交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参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J]. 俞新天. 国际问题研究. 2017(06)
[2]利益个体组织化与利益组织政治化的逻辑理路[J]. 陈文. 政治学研究. 2017(04)
[3]东亚地区合作主导权与中日制度竞争[J]. 黄大慧,孙忆. 教学与研究. 2017(06)
[4]推进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的构建[J]. 张志洲. 当代世界. 2017(05)
[5]文化外交的功能探析[J]. 刘雯,余伟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6]民间外交的内涵与特征:以新中国的基本经验为考察[J]. 张胜军. 当代世界. 2017(04)
[7]从“交流”到“合作”:日本在东南亚的城市外交[J]. 查雯,刘云,周幻.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6(06)
[8]中国民间外交:现状、思考与建议[J]. 王新华. 学理论. 2016(10)
[9]日俄和约交涉的新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 刘建平. 日本学刊. 2016(05)
[10]公共外交时代[J]. 刘德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3)
博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 朱蓉蓉.苏州大学 2010
[2]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D]. 张文彬.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20世纪20年代民间外交观念及其实践活动[D]. 周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21世纪初中日民间外交研究[D]. 谢晶.外交学院 2015
本文编号:2903639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民间外交的学理分析
一、民间外交内涵的厘定
(一)民间外交的含义和内容
(二)民间外交的形式和特点
(三)民间外交的动因和作用
二、民间外交与其他外交形式的区别
(一)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的差异
(二)民间外交与人民外交的差别
(三)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异同
第二章 中日民间外交的历程、价值及启示
一、中日民间外交的演进过程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邦交正常化时期的中日民间外交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民间外交
二、中日民间外交功效的评估
(一)民间外交促进官方外交发展的可行性
(二)民间外交成本与效益的非对称性
三、中日民间外交对中国制定外交战略的启示
(一)外交以综合国为的提升为后盾
(二)始终不渝的贯彻“和平发展”外交理念
第三章 安倍时期中日民间外交的发展及新特征
一、新世纪中日民间外交的发展
(一)中日政府外交“破冰之旅”以来民间外交的实践
(二)中日政府外交“再次回冷”以来民间外交的实践
二、中日民间外交的新特征
(一)交流专门化
(二)外交主体日趋多元化
三、中日民间外交遇到的新问题
(一)外交环境的复杂化
(二)“安倍经济学”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当前中日民间外交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一、中日历史问题的延续
(一)日本缺乏对侵华战争的认罪意识
(二)领土争端之钓鱼岛事件
二、中日民间外交机构自身的瓶颈
(一)中日民间外交机制不完善
(二)中日民间外交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
(三)中日民间外交物质基础的相对薄弱
三、中日民间外交所面临的大国权力结构压力
(一)日美安保条例对中日民间外交的影响
(二)北方四岛与南千岛群岛之争对中日民间外交的影响
(三)日本东北亚外交政策对中日民间外交的束缚
第五章 推进中日民间外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恰当处理大国关系
(一)加大制度性合作和观念性互动
(二)同等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二、加大对中日民间外交的支持
(一)扩大对中日民间外交价值的宣传
(二)加强对中日民间外交理论的研究
(三)加大对中日民间外交资金的投入
三、完善中日民间外交的运行机制
(一)规范中日民间外交的运行模式
(二)培养公众开展民间外交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参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J]. 俞新天. 国际问题研究. 2017(06)
[2]利益个体组织化与利益组织政治化的逻辑理路[J]. 陈文. 政治学研究. 2017(04)
[3]东亚地区合作主导权与中日制度竞争[J]. 黄大慧,孙忆. 教学与研究. 2017(06)
[4]推进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的构建[J]. 张志洲. 当代世界. 2017(05)
[5]文化外交的功能探析[J]. 刘雯,余伟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6]民间外交的内涵与特征:以新中国的基本经验为考察[J]. 张胜军. 当代世界. 2017(04)
[7]从“交流”到“合作”:日本在东南亚的城市外交[J]. 查雯,刘云,周幻.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6(06)
[8]中国民间外交:现状、思考与建议[J]. 王新华. 学理论. 2016(10)
[9]日俄和约交涉的新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 刘建平. 日本学刊. 2016(05)
[10]公共外交时代[J]. 刘德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3)
博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 朱蓉蓉.苏州大学 2010
[2]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D]. 张文彬.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20世纪20年代民间外交观念及其实践活动[D]. 周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21世纪初中日民间外交研究[D]. 谢晶.外交学院 2015
本文编号:2903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0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