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压力维稳的困境及其突破

发布时间:2020-12-07 20:35
  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政府所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能。社会稳定是政府所力求的执政目标,也是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然而,传统的压力维稳模式却导致维稳失灵,甚至成为社会稳定的破坏因素。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冲突以及日趋严峻的维稳压力,如何破解新形势下压力维稳模式所导致的公共治理失灵,化解矛盾冲突,维持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文中尝试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本文借助文献调查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方法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对压力维稳模式的产生背景、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归纳出它的特征以及所导致的危害。随后,在充分把握公共治理理论基础上,通过理论抽象和演绎,分析了维稳的“应然”行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压力维稳模式导致公共治理失灵的原因以及突破压力维稳困境的对策选择。实际上,维稳需要以公平与正义、法治为基础,需要政府强化自身的改革,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社会主体的有效互动和自治能力的提升,积极主动的治理。而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压力维稳模式将稳定视为终极的政治目标,导致过度的动员化、片面化和极端化,使得政府在维稳过程中,容易偏离公平与正义,政府体制性防卫过当,矛盾冲突主体积极、有...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2. 关于压力维稳的研究现状
        3.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压力维稳的研宄现状
    (三)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 本文研究方法
        2.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相关概念辨析及分析框架
    (一)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区别与联系
        1. 公共治理理论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治理、善治的区别联系
        2. 压力维稳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压力型体制的区别与联系
    (二)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 公共治理理论突破压力维稳困境的适用性分析
        1. 维稳是一种公共事务治理
        2. 公共治理理论突破我国压力维稳困境的适用性分析
    (四) 本文分析框架
三、当前我国压力维稳的困境解读
    (一) 当前我国压力维稳治理的困境分析
        1. 压力维稳导致维稳不稳的恶性循环
        2. 压力维稳导致维稳投入的低效率
        3. 压力维稳加剧社会主体之间的不信任
        4. 压力维稳导致维稳异化
    (二) 压力维稳导致的危害
        1. 压力维稳加剧社会风险
        2. 压力维稳侵蚀社会资本
        3. 压力维稳破坏政治与法律权威
        4. 压力维稳阻碍政府改革与发展
        5. 压力维稳破坏社会公平与正义
四、我国压力维稳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维稳的应然要求
        1. 维稳应该以公平与正义为基础
        2. 维稳应该以矛盾主体的有效互动为基础
        3. 维稳应该以法治和规则为基础
        4. 维稳应该以主动治理为基础
        5. 维稳应该以公民、社会的自治为基础
        6. 维稳应该以政府改革与发展为基础
    (二) 当前我国压力维稳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 压力维稳以单一的政治权威为基础,破坏了维稳应有的公平与正义
        2. 压力维稳导致体制性防卫过当,限制维稳过程中与公民和社会的互动
        3. 压力维稳过程的运动化和非规则化,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协调治理
        4. 压力维稳权力的单向运行,不利于多中心治理,加剧维稳张力
        5 压力维稳不利于政府改革与发展,导致政府应对社会矛盾冲突能力不足
五、突破我国压力维稳困境的对策
    (一) 树立维稳的新思维:从管制走向善治
        1. 更加注重综合治理
        2. 从更加注重协商共治
        3. 更加注重民主法治
        4.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二) 由“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为维稳创造公正的环境
        1. 在转变政府本位思想观念,树立社会本位观念
        2. 强化制度建设,确保社会本位观念落到实处
    (三) 增强体制容纳力,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矛盾冲突主体良性互动
        1. 要正确的界定和认识社会矛盾冲突
        2.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3.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提升体制包容力,推动多主体的互动
    (四) 完善维稳制度建设,实现维稳规则化、法制化
        1. 建立和完善社会危机预警机制
        2. 建立和完善维稳治理机制
        3. 强化维稳责任制度建设
    (五) 培育公民社会,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构筑社会矛盾冲突缓冲带
        1. 还权于民,大力推进公民意识的培养,建设公民社会
        2. 还权于社会,培育社会组织,构筑社会矛盾冲突缓冲带
    (六) 加快政府改革与发展,提升政府治理社会矛盾的能力
        1.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效能
        2. 加速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提升政府应对社会矛盾冲突的管理能力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要跳出社会维稳怪圈[J]. 孙立平.  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2(09)
[2]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初探[J]. 杨滟.  社科纵横. 2012(05)
[3]我国社会资本现状及其对公民政策参与的阻滞[J]. 蔡新燕.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2)
[4]维稳工作由高压态势转向常态管理的路径探索[J]. 中共金华市委政法委员会课题组,郭文锦.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2(01)
[5]既得利益群体用维稳绑架社会[J]. 孙立平.  中国工人. 2012(02)
[6]维护社会稳定的民主法治建设思考[J]. 王丽洁.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1)
[7]公民维权与政府维稳的关系[J]. 张立.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12)
[8]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福建省的案例研究[J]. 陈振明,邵东珂,吴勇锋,吴进进,王永坚,高杨,陈芳.  东南学术. 2011(04)
[9]压力维稳机制下的社会稳定[J]. 袁新华.  求实. 2011(S1)
[10]“维权”与“维稳”的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维稳现状的审视与建议[J]. 张荆红.  理论与改革. 2011(03)

博士论文
[1]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D]. 王诗宗.浙江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我国城市政府公众沟通话语模式的重构[D]. 曹巍.上海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03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03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3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