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23:4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现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为了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和整体性、实践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系统论、归纳法、演绎法、文献学等方法,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科学属性、历史传承,分析了中国的生态问题及其本质与属性,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以及重大意义,探索了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论文首先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中蕴涵着的丰富生态文明思想,分析了这些思想产生的要素条件,将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概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性。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生态文明的构成要素、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价值理念、社会向度等五个层面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论文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其他生态思...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与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有生态文明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阐述过生态的相关概念与观点以及理论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成为学界共识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一) 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 认知基础: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四) 观点启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 萌芽阶段
(二) 形成阶段
(三) 成熟阶段
(四) 深化阶段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 在历史发展维度上表现出前瞻性
(二) 在篇幅结构上表现出整体性
(三) 在思想内涵上表现出综合性
(四) 在思想演变过程上表现出统一性
(五) 在内容逻辑上表现出系统性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要素论
(一) 人、自然与社会构成生态文明的基础因素
(二)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辨证统一关系与生态和谐
(三) 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合理调节论
二、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文明物质基础论
(一) 劳动实践中的物质变换思想
(二) 自然生产力和自然富源的思想
(三) 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
(四) 科学技术优化物质变换的思想
(五)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现实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论
(一) 自然异化: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实质
(二) 资本逻辑:生态危机的根源
(三) 制度变革:规避生态危机的根本措施
(四) 全球扩展: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前景预测
四、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论
(一) 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地位
(二) 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存在性和本原地位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目标
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想与社会进步论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人类历史趋势
(二) 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进步状态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价值与历史传承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理论品质
(一) 思考问题的实践性
(二) 哲学观的唯物辩证性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
(四) 自然面前人的相对主体性
(五) 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科学生态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解决现实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南
(四)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启迪
(五) 现实生态文明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传承
(一) 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与实践及其历史教训
(二) 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探索
第四章 中国的现实生态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一、中国的生态问题及其本质与特性
(一) 生态环境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
(二) 中国生态问题的自然异化与生态断裂本质
(三) 自然性和社会性相交织的中国生态问题特性
二、生态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中的体现
(一) 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
(二) 政治领域中生态主流化不足的问题
(三) 先进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缺失的问题
(四) 社会发展环境不利的问题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与特色及重大意义
(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正式提出
(二)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中国特色
(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设计
(一) 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二) 目标任务:实现生态导向的现代化
(三) 基本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
(四) 具体路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生态化耦合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进程:基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思想
(一) 制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二) 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三) 进行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四) 进行生态化的科技创新
三、加强生态政治制度建设:基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因素论
(一) 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政治建设体系
(二) 健全生态法治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
(三) 推进生态民主建设
(四) 推动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
四、建设生态文化:基于人的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统一的思想
(一) 繁荣生态哲学
(二) 树立生态价值观
(三) 倡导生态伦理道德
(四) 培育生态意识
五、建设生态和谐社会: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和谐思想
(一) 建立健全生态和谐的社会政策
(二) 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三) 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人际之间的生态和谐
(四) 建设适合国情的可持续消费社会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2985891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与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有生态文明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阐述过生态的相关概念与观点以及理论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成为学界共识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一) 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 认知基础: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四) 观点启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 萌芽阶段
(二) 形成阶段
(三) 成熟阶段
(四) 深化阶段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 在历史发展维度上表现出前瞻性
(二) 在篇幅结构上表现出整体性
(三) 在思想内涵上表现出综合性
(四) 在思想演变过程上表现出统一性
(五) 在内容逻辑上表现出系统性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要素论
(一) 人、自然与社会构成生态文明的基础因素
(二)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辨证统一关系与生态和谐
(三) 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合理调节论
二、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文明物质基础论
(一) 劳动实践中的物质变换思想
(二) 自然生产力和自然富源的思想
(三) 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
(四) 科学技术优化物质变换的思想
(五)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现实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论
(一) 自然异化: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实质
(二) 资本逻辑:生态危机的根源
(三) 制度变革:规避生态危机的根本措施
(四) 全球扩展: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前景预测
四、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论
(一) 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地位
(二) 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存在性和本原地位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目标
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想与社会进步论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人类历史趋势
(二) 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进步状态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价值与历史传承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理论品质
(一) 思考问题的实践性
(二) 哲学观的唯物辩证性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
(四) 自然面前人的相对主体性
(五) 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科学生态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解决现实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南
(四)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启迪
(五) 现实生态文明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传承
(一) 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与实践及其历史教训
(二) 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探索
第四章 中国的现实生态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一、中国的生态问题及其本质与特性
(一) 生态环境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
(二) 中国生态问题的自然异化与生态断裂本质
(三) 自然性和社会性相交织的中国生态问题特性
二、生态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中的体现
(一) 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
(二) 政治领域中生态主流化不足的问题
(三) 先进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缺失的问题
(四) 社会发展环境不利的问题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与特色及重大意义
(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正式提出
(二)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中国特色
(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设计
(一) 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二) 目标任务:实现生态导向的现代化
(三) 基本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
(四) 具体路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生态化耦合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进程:基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思想
(一) 制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二) 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三) 进行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四) 进行生态化的科技创新
三、加强生态政治制度建设:基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因素论
(一) 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政治建设体系
(二) 健全生态法治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
(三) 推进生态民主建设
(四) 推动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
四、建设生态文化:基于人的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统一的思想
(一) 繁荣生态哲学
(二) 树立生态价值观
(三) 倡导生态伦理道德
(四) 培育生态意识
五、建设生态和谐社会: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和谐思想
(一) 建立健全生态和谐的社会政策
(二) 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三) 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人际之间的生态和谐
(四) 建设适合国情的可持续消费社会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2985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8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