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1 22:47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理”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话语之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上的全新理念,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研究的重要范畴。地方是民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民众利益诉求表达和利益矛盾的集中地,倡导国家治理议题必须关注地方治理水平和治理绩效。地方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打造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是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因此要将党的领导与建设嵌入到地方治理中。我国地方治理转型是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角色,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础性论述及国家回归社会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地方治理变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社会是两个重要的行为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构与互动样态必然深刻影响着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关系构成了地方治理的重要论...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国内文献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党社关系:我国地方治理中的重要论域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 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二) 关于政党的理解
(三) 关于社会的解析
二、理论基础阐释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职能的论述
(二) 马克思恩格斯市民社会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论述
(四) 西方地方治理的理论借鉴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意蕴
(一) 政党与社会的普遍性关系
(二) 本文指称的“党社关系”内涵
(三) 党社关系与党群关系辨析
四、地方治理现代化中党社关系的中国特色
(一) 西方地方治理中的政党与社会关系
(二) 我国地方治理中党社关系的特色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治理模式演进中党社关系形态的发展变革
一、改革开放前地方治理模式及党社关系形态
(一) “全能型”政党领导体制
(二) 被政治权力全面控制的社会领域
(三) 从统治到管理的地方政治模式
(四) 党社“同构化”的关系形态
二、改革开放后地方治理模式及党社关系形态
(一) 政党领导体制的现代化转变
(二) 社会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存在样态
(三) 从管理到治理的地方行政模式
(四) 党社“初步分离”的关系形态
第三章 地方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社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地方治理中党社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 党的社会基础出现弱化的风险
(二) 党服务社会的功能转型滞后
(三) 党与社会沟通存在脱节的现象
(四) 党在社会主体性发展中的功能发挥不足
二、地方治理中党社关系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 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党社会基础的变化
(二) 地方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不力
(三) 地方党组织与社会民众之间平等民主的话语秩序尚未建构
(四)地方党组织社会化失衡
第四章 地方治理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引领与培育
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和培育社会的现实基础
(一)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
(二) 现代社会内生机制偏弱需要党的推动
(三) 社会自身的不自足性需要党的适度调控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 推动地方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
(一) 地方治理结构现代转型的基础性要素
(二) 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的基本点
三、中国共产党培育社会: 促进公民有序参与地方治理
(一)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 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
(二) 公民理性有序参与地方治理的基本要素
(三) 中国共产党培育社会的着力点
第五章 地方治理现代化中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权能的增益与制约
一、社会对党的权能的增益: 推动地方治理善治目标的达成
(一) 社会主体性成长有效克服党的公共性不足
(二) 社会自治性提升有效克服党集权对民主的损害
(三) 社会组织对党的功能补充
二、社会对党的权力的制约: 促进地方治理中权力与权利的理性互动
(一) 社会制约党的权力的理论渊源: 社会制约权力理论的检视
(二) 社会制约党的权力的理论依据: 权利制约权力
(三) 地方治理中社会制约党的权力的现实指向
第六章 构建地方治理中党全面领导下的党社关系“服务与协商”模式
一、党的全面领导与“服务与协商”党社关系模式的逻辑关联
(一) 党的全面领导: “服务与协商”的政治前提
(二)服务与协商: 加强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
(三) 服务与协商: 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面向
二、地方治理中党社关系“服务与协商”模式的内在机理
(一) 服务: 党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和价值定位
(二) 协商: 党与社会关系的互动机制
三、构建党社关系“服务与协商”模式的策略
(一) 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调适党社关系
(二) 增强地方治理中党的服务功能
(三) 加强地方治理中党社协商力度
(四) 推动地方治理中党的权力法治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领导一切”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J]. 方涛. 理论与改革. 2019(06)
[2]论“依章治党”——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背景[J]. 方堃. 江苏社会科学. 2019(05)
[3]地方治理结构下民间志愿组织自主性生成机制——基于D县C义工协会的个案分析[J]. 徐家良,张其伟. 管理世界. 2019(08)
[4]上级干预原理及其对治理法治化的意义[J]. 李旭东. 学术交流. 2019(08)
[5]协商民主的地方治理模式及其内生机制——基于村民自治地方经验的四种模式[J]. 黄君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6]中国的地方治理与法治发展[J]. 葛洪义. 政法论丛. 2019(02)
[7]现代志愿服务组织:新的社会阶层的再组织化路径选择[J]. 谢碧霞,谢素军.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1)
[8]以服务为重心:基层与地方治理的走向——以日本为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徐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9]地方治理与法治发展中的“社会”[J]. 葛洪义.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06)
[10]乡村“微自治”:价值、困境及化解路径[J]. 李晓广. 探索. 2018(06)
博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有序活力社会建设研究[D]. 邵西梅.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县域治理研究[D]. 宋勇刚.中共中央党校 2018
[3]现代治理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D]. 连轶源.中共中央党校 2017
[4]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社会化研究[D]. 苏超莉.中共中央党校 2017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研究[D]. 周巍.湖南大学 2016
[6]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问题研究[D]. 孙希江.中共中央党校 2015
[7]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刘晓根.中共中央党校 2008
[8]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D]. 闫东.中共中央党校 2007
[9]“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D]. 张志明.中共中央党校 1995
本文编号:3114093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国内文献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党社关系:我国地方治理中的重要论域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 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二) 关于政党的理解
(三) 关于社会的解析
二、理论基础阐释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职能的论述
(二) 马克思恩格斯市民社会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论述
(四) 西方地方治理的理论借鉴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意蕴
(一) 政党与社会的普遍性关系
(二) 本文指称的“党社关系”内涵
(三) 党社关系与党群关系辨析
四、地方治理现代化中党社关系的中国特色
(一) 西方地方治理中的政党与社会关系
(二) 我国地方治理中党社关系的特色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治理模式演进中党社关系形态的发展变革
一、改革开放前地方治理模式及党社关系形态
(一) “全能型”政党领导体制
(二) 被政治权力全面控制的社会领域
(三) 从统治到管理的地方政治模式
(四) 党社“同构化”的关系形态
二、改革开放后地方治理模式及党社关系形态
(一) 政党领导体制的现代化转变
(二) 社会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存在样态
(三) 从管理到治理的地方行政模式
(四) 党社“初步分离”的关系形态
第三章 地方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社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地方治理中党社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 党的社会基础出现弱化的风险
(二) 党服务社会的功能转型滞后
(三) 党与社会沟通存在脱节的现象
(四) 党在社会主体性发展中的功能发挥不足
二、地方治理中党社关系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 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党社会基础的变化
(二) 地方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不力
(三) 地方党组织与社会民众之间平等民主的话语秩序尚未建构
(四)地方党组织社会化失衡
第四章 地方治理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引领与培育
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和培育社会的现实基础
(一)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
(二) 现代社会内生机制偏弱需要党的推动
(三) 社会自身的不自足性需要党的适度调控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 推动地方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
(一) 地方治理结构现代转型的基础性要素
(二) 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的基本点
三、中国共产党培育社会: 促进公民有序参与地方治理
(一)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 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
(二) 公民理性有序参与地方治理的基本要素
(三) 中国共产党培育社会的着力点
第五章 地方治理现代化中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权能的增益与制约
一、社会对党的权能的增益: 推动地方治理善治目标的达成
(一) 社会主体性成长有效克服党的公共性不足
(二) 社会自治性提升有效克服党集权对民主的损害
(三) 社会组织对党的功能补充
二、社会对党的权力的制约: 促进地方治理中权力与权利的理性互动
(一) 社会制约党的权力的理论渊源: 社会制约权力理论的检视
(二) 社会制约党的权力的理论依据: 权利制约权力
(三) 地方治理中社会制约党的权力的现实指向
第六章 构建地方治理中党全面领导下的党社关系“服务与协商”模式
一、党的全面领导与“服务与协商”党社关系模式的逻辑关联
(一) 党的全面领导: “服务与协商”的政治前提
(二)服务与协商: 加强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
(三) 服务与协商: 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面向
二、地方治理中党社关系“服务与协商”模式的内在机理
(一) 服务: 党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和价值定位
(二) 协商: 党与社会关系的互动机制
三、构建党社关系“服务与协商”模式的策略
(一) 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调适党社关系
(二) 增强地方治理中党的服务功能
(三) 加强地方治理中党社协商力度
(四) 推动地方治理中党的权力法治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领导一切”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J]. 方涛. 理论与改革. 2019(06)
[2]论“依章治党”——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背景[J]. 方堃. 江苏社会科学. 2019(05)
[3]地方治理结构下民间志愿组织自主性生成机制——基于D县C义工协会的个案分析[J]. 徐家良,张其伟. 管理世界. 2019(08)
[4]上级干预原理及其对治理法治化的意义[J]. 李旭东. 学术交流. 2019(08)
[5]协商民主的地方治理模式及其内生机制——基于村民自治地方经验的四种模式[J]. 黄君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6]中国的地方治理与法治发展[J]. 葛洪义. 政法论丛. 2019(02)
[7]现代志愿服务组织:新的社会阶层的再组织化路径选择[J]. 谢碧霞,谢素军.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1)
[8]以服务为重心:基层与地方治理的走向——以日本为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徐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9]地方治理与法治发展中的“社会”[J]. 葛洪义.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06)
[10]乡村“微自治”:价值、困境及化解路径[J]. 李晓广. 探索. 2018(06)
博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有序活力社会建设研究[D]. 邵西梅.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县域治理研究[D]. 宋勇刚.中共中央党校 2018
[3]现代治理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D]. 连轶源.中共中央党校 2017
[4]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社会化研究[D]. 苏超莉.中共中央党校 2017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研究[D]. 周巍.湖南大学 2016
[6]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问题研究[D]. 孙希江.中共中央党校 2015
[7]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刘晓根.中共中央党校 2008
[8]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D]. 闫东.中共中央党校 2007
[9]“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D]. 张志明.中共中央党校 1995
本文编号:3114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1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