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7 21:39
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即从地域这个特殊的角度对两汉文学展开研究。这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课题,具有多层次、多侧面性,是汉代文学研究深化的表现。因此,这项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存在的问题在所难免。本文努力全面而深入的展开研究,力戒轻率与浮躁。全文分五章。第一章,两汉作家地域分布与文学分区。研究两汉文学地域性,首先从两汉作家籍贯的地域分布开始。从作家籍贯的地域分布,可以窥探出文学发展的一些面貌。所以,本章首先制作出两汉作家作品考表和作家籍贯的地域分布表以及相关的多种表格,据此分析各区域文学发展状况。依据汉代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依据自然地理面貌,依据经济发展的类型,依据行政区划的基础,我们把汉代文学的区域划分为关中、齐鲁中原、燕赵晋、楚越、巴蜀、陇西这六个大区。在两汉文学格局中,关中占有较重要地位。西汉时,关中作家数量较少,而到了东汉,关中作家数量迅速增加。这是因为一个地区文学的恢复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成长时间。关中作家有许多来自三辅陵县,关中的陵县文学很发达。两汉齐鲁中原地区的文学发展居于较重要地位,出于齐鲁中原的两汉作家,不仅人数多,而且有许多是成就显著的大家。燕赵晋地区由于较...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2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汉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地域文化、文学思想概述与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两汉作家地域分布与文学分区
第一节 两汉作家地域分布
一、 两汉作家考表
二、 两汉作家籍贯分布表
第二节 两汉文学分区与区域文学分析
一、 两汉文学分区
二、 区域文学分析
三、 区域分析小结
第二章 两汉作家的迁徙流动及对文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朝廷政策造成的迁徙及影响
一、 “强本弱末”政策与陵县迁徙
二、 西汉作家迁入陵县实例
三. “实关中”政策对关中学术文化、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游学所形成的作家流动及对文化的影响
一、 两汉官学与私学
二、 游学对学术文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汉赋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汉赋与长安
一、 长安赋家及其作品
二、 汉赋对长安山川气象、宫室苑囿、风俗文化的表现
三、 作为帝京的长安对汉赋的影响
第二节 汉赋与洛阳
一、 洛阳赋家及其作品
二、 汉赋对洛阳宫室、苑囿、风俗文化的表现
三、 作为都城的洛阳对汉赋的影响
第三节 《蜀都赋》、《南都赋》与成都、南阳风俗
一、 汉代成都风俗与《蜀都赋》
二、 汉代南阳风俗与《南都赋》
第四节 汉赋与楚文化
一、 赋家在精神上对屈原与楚辞的接受
二、 汉赋在艺术表现上对楚辞的接受
第四章 汉诗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汉诗地域分布
一、 《汉书·艺文志》存目歌诗地域分布
二、 两汉《杂歌谣辞》的地域分布情况
三、 《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可考地域诗歌的分布
第二节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
一、 风俗文化对汉诗内容特质的影响
二、 楚风对汉诗的影响——汉楚歌诗
第五章 汉初藩国文学
第一节 藩国文学兴衰的深层原因
一、 汉初藩国分封与藩国文学
二、 藩国文学兴起与衰落的深层原因
第二节 汉初藩国文学具过渡性质
一、 先秦文学向汉文学过渡
二、 藩国文学向中央文学过渡
第三节 梁国文学
一、 梁孝王集团成员地域分布与游梁的关系
二、 梁孝王文人集团创作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结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阳汉代玉文化的内涵与地位[J]. 江富建. 南都学坛. 2010(02)
[2]扬雄《蜀都赋》释疑[J]. 熊良智. 文献. 2010(01)
[3]蔡邕与东汉诗序体考论[J]. 王辉斌.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4]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J]. 万伟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5]南阳发现的汉代钱范及相关问题探讨[J]. 凌皆兵. 中原文物. 2008(05)
[6]诗板、诗筒、诗屏和诗碑[J]. 吴淑玲. 文史知识. 2008(07)
[7]从人物品藻到中国文艺品评批评[J]. 方志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8]枚乘《七发》主题再探[J]. 束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3)
[9]梁园赋家行年新考[J]. 石观海,杨亚蕾. 齐鲁学刊. 2006(02)
[10]论作家个性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关系[J]. 汪宁漪,童李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博士论文
[1]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D]. 杨为刚.复旦大学 2009
[2]《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D]. 王晓庆.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宋词与地域文化[D]. 陈未鹏.苏州大学 2008
[4]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D]. 昝风华.山东大学 2007
[5]汉赋与汉代社会[D]. 龙坚毅.厦门大学 2007
[6]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D]. 郑明璋.山东大学 2006
[7]西汉文学系年[D]. 易小平.山东大学 2005
[8]诗歌传播研究[D]. 杨志学.首都师范大学 2005
[9]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 梅新林.上海师范大学 2004
[10]秦汉乐府制度研究[D]. 许继起.扬州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西汉郊庙乐府研究[D]. 赵颖畅.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汉志·诸子略》儒、道、墨三家小序探因[D]. 董慧博.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汉书·艺文志》专题研究[D]. 郭洪涛.广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4184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2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汉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地域文化、文学思想概述与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两汉作家地域分布与文学分区
第一节 两汉作家地域分布
一、 两汉作家考表
二、 两汉作家籍贯分布表
第二节 两汉文学分区与区域文学分析
一、 两汉文学分区
二、 区域文学分析
三、 区域分析小结
第二章 两汉作家的迁徙流动及对文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朝廷政策造成的迁徙及影响
一、 “强本弱末”政策与陵县迁徙
二、 西汉作家迁入陵县实例
三. “实关中”政策对关中学术文化、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游学所形成的作家流动及对文化的影响
一、 两汉官学与私学
二、 游学对学术文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汉赋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汉赋与长安
一、 长安赋家及其作品
二、 汉赋对长安山川气象、宫室苑囿、风俗文化的表现
三、 作为帝京的长安对汉赋的影响
第二节 汉赋与洛阳
一、 洛阳赋家及其作品
二、 汉赋对洛阳宫室、苑囿、风俗文化的表现
三、 作为都城的洛阳对汉赋的影响
第三节 《蜀都赋》、《南都赋》与成都、南阳风俗
一、 汉代成都风俗与《蜀都赋》
二、 汉代南阳风俗与《南都赋》
第四节 汉赋与楚文化
一、 赋家在精神上对屈原与楚辞的接受
二、 汉赋在艺术表现上对楚辞的接受
第四章 汉诗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汉诗地域分布
一、 《汉书·艺文志》存目歌诗地域分布
二、 两汉《杂歌谣辞》的地域分布情况
三、 《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可考地域诗歌的分布
第二节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
一、 风俗文化对汉诗内容特质的影响
二、 楚风对汉诗的影响——汉楚歌诗
第五章 汉初藩国文学
第一节 藩国文学兴衰的深层原因
一、 汉初藩国分封与藩国文学
二、 藩国文学兴起与衰落的深层原因
第二节 汉初藩国文学具过渡性质
一、 先秦文学向汉文学过渡
二、 藩国文学向中央文学过渡
第三节 梁国文学
一、 梁孝王集团成员地域分布与游梁的关系
二、 梁孝王文人集团创作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结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阳汉代玉文化的内涵与地位[J]. 江富建. 南都学坛. 2010(02)
[2]扬雄《蜀都赋》释疑[J]. 熊良智. 文献. 2010(01)
[3]蔡邕与东汉诗序体考论[J]. 王辉斌.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4]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J]. 万伟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5]南阳发现的汉代钱范及相关问题探讨[J]. 凌皆兵. 中原文物. 2008(05)
[6]诗板、诗筒、诗屏和诗碑[J]. 吴淑玲. 文史知识. 2008(07)
[7]从人物品藻到中国文艺品评批评[J]. 方志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8]枚乘《七发》主题再探[J]. 束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3)
[9]梁园赋家行年新考[J]. 石观海,杨亚蕾. 齐鲁学刊. 2006(02)
[10]论作家个性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关系[J]. 汪宁漪,童李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博士论文
[1]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D]. 杨为刚.复旦大学 2009
[2]《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D]. 王晓庆.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宋词与地域文化[D]. 陈未鹏.苏州大学 2008
[4]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D]. 昝风华.山东大学 2007
[5]汉赋与汉代社会[D]. 龙坚毅.厦门大学 2007
[6]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D]. 郑明璋.山东大学 2006
[7]西汉文学系年[D]. 易小平.山东大学 2005
[8]诗歌传播研究[D]. 杨志学.首都师范大学 2005
[9]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 梅新林.上海师范大学 2004
[10]秦汉乐府制度研究[D]. 许继起.扬州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西汉郊庙乐府研究[D]. 赵颖畅.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汉志·诸子略》儒、道、墨三家小序探因[D]. 董慧博.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汉书·艺文志》专题研究[D]. 郭洪涛.广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4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44184.html